文 | 何志平
公曆每年的九月七日或八日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干支曆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地球正值處於太陽黃經一六五度。「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後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表示氣溫下降快、濕度尚大、多露水、且陰氣漸重,露水亦開始結霜。
「白露」 圖源:大道
中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鴻為大,雁為小,白露一到,寒氣漸生,鴻雁等候鳥開始南飛避寒。玄鳥即燕子,春分時自南往北飛,此時涼風習習,露重枝濕,於是開始自北往南飛,是為歸;百鳥也開始儲備食物以過冬,如藏珍饈。白露實際上就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氣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受到炎熱的夏天已過去,秋爽的天氣已經到來,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寒生露凝,這也是「白露」名由之一。要成就「白露」,溫度要掌握很精準,再冷一點,如果空氣降低到攝氏零度左右,透明的露水凝結為固體,一粒粒硬硬的,那就是霜了;只有當溫度大約到了攝氏四、五度的時候,露水還未變霜,表面卻隱約有一層白色薄膜,露珠的中心還是水份,這個時候的露水,便叫做「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可以說「白露」是冷暖之溫,陰陽之炁的一個既妙而又玄的平衡奇點,也是瞬間即逝的自然造化景象,迷倒那麼多的文人雅士,誘發他們的詩畫讚歎!
圖源:網絡
白露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農民最怕「白露」日起風,農諺有「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鈴子,即錦桃。颳了風,桃子的收成便不好。農家又怕「白露」日下雨,俗諺說「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農民說白露日下雨,蔬菜會變苦,稻子會生蟲蛀空,影響收成。不過,如果「白露」這一天有霧的話,則稻子容易結實,就會有好收成。總之,對於農民來說,「白露」這一天天氣晴朗便再好不過了。在這些諺語中,看出農民對「白露」的重視。這會兒農民也忙著收穫莊稼,正所謂「搶秋搶秋,不搶就丟」。白露期間的各地民俗,主要有釀五穀酒、喝白露茶等。
「白露」也是桂花飄香之時,桂花獨特的清香,往往能使人精神一振。
圖源:網絡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特別是呼吸系統有毛病的人,更要注意夜晚不要著涼,積極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白露時節的民間習俗有:收清露,十樣白(指的便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芍、白蓮、白茅根、白茯苓參,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驅除風氣),喝上一杯白露茶、釀白露米酒;吃龍眼,和吃番薯的傳統。
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聖誕,菩薩取名於《地藏十輪經》中「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菩薩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執金錫禪杖:「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
圖源:網絡
民間傳說,地藏菩薩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願成佛。地藏菩薩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和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具「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白露是一個非常詩情畫意的詞語。古代的騷人墨客,多次以白露為詩詞之題材。唐朝杜甫有《白露》: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啼。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迴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這首詩描寫秋天的意境,以葉上的白露清晨時份散於馬蹄下開始,至看見秋天的豐實美境,擔心幽徑蹊路過多收結。杜甫筆下的秋天,意境清涼淒美。
圖源:網絡
唐朝還有雍陶的《秋露》,白居易的《南湖晚秋》和《衰荷》,李白的《玉階怨》,及魏晉左思的《雜詩》,都是應白露之境而抒秋寒之情懷。其中最古老亦是最特出的,是《詩經》裡《秦風》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整首詩藉著蘆葦與白露起興,勾勒出一幅朦朧的意境,反襯出主人公那種癡迷的思念情懷,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尋找著失去親人的迷惘,與恨不能早日歸來感傷的情調。
二十六年前,「伊人」是深圳河以南的同胞你我。今天的「伊人」,可就是海峽彼岸失散七十多年的兄弟們?還是香港在2019年失落了年青的一群?
正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時節,分外的想念你們啊!
編輯:方方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