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君度
是日,嶺南書畫名家何永祥到訪,恰逢嵇匡醫師前來仁心義診。梁君度當即提筆,以墨舞龍蛇之態創作書法相贈。“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何永祥亦即興潑墨回贈,此乃文人相惜的現代寫照。在電子支付盛行的當下,這種超越金錢交易的精神酬唱,宛如宋代文人“詩簡往來”的雅習,構築起一方純粹的藝術淨土。
自廉、巢起,嶺南畫派便以“折衷中西”氣度聞名。何永祥即席揮毫,既有嶺南畫派明快設色,又於筆鋒轉折間暗藏文人畫寫意精神。這技法交融,恰似當年高劍父與陳樹人研討日本畫法,於傳承中開拓新境。
即興創作是檢驗書畫家功力的試金石。梁君度筆走龍蛇、何永祥皴擦點染,瞬間須臾間,皆是數十年功力自然流露。此般信手拈來的從容,暗合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主張,在急功近利的當代藝壇,尤為珍貴。
從蘭亭流觴到西園雅集,雅聚酬唱基因流淌於中國藝術史。東方書畫院小聚,雖無曲水流觴之趣,卻在義診與創作交織中,重現傳統文人“以藝會友”精髓。這種沙龍式藝術交往,在數字化時代構建起實體精神共同體。
當代重構雅集文化,需更多“不為稻粱謀”的純粹。梁君度與何永祥的翰墨往來,嵇匡醫師的仁心義舉,如向浮躁世風投入的清流。此交往模式,呼應明代文震亨《長物志》“清賞”理念,更是對商業化藝術生態的溫和反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