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值此乙巳蛇年,古銀研社攜百枚清代鎖牌,於香港中環荷李活道89號地下闢《吉祥寶鎖小展·2025》,以方寸銀飾為舟,溯中華文化長河,探尋吉祥符號的千年密碼。
若論吉祥文化之精髓,長命鎖堪稱典範。此物源起商周“長命縷”,興於漢魏“百索”,至明清方成定製。清代之銀飾,散發著民間藝術的生命力。清代銀飾之妙,在於“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了中國文化內涵的深遠、雋永。由圖飾延展到人們心靈深處的願望和冀盼,在方寸之間,表顯其內涵藴意。
古往今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總是被千式百樣的吉祥圖案裝點着。匠心獨具的裝飾風格與民族藝術語言,寄寓了人們趨吉避兇的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除了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它還有着豐富的種類,依據表現內容可分為如動物、人物、植物與器物等多種類型,皆具有求祥納福的美好寓意,體現着中國人豐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藝術水平。
除了動物和人物之外,植物也是吉祥圖案的一大類,如梅蘭竹菊、牡丹、石榴、松柏。其他還有器物,如壽瓶、琴瑟、如意、銀錠;符文,如祥雲、八卦、回紋、卍紋等多種類型。它們多數來源於對現實生活中素材的提煉,並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在同一幅吉祥圖案中。如祥雲紋常與龍相伴出現,喜鵲落於梅枝上寓意喜事相連、喜上眉梢,松柏、壽石與仙鶴更是常見的祝壽題材,這些搭配傳遞着形式多樣的祥瑞寓意。
中國圖案集中表達了人們對於如意吉祥、添福添壽、驅災避害的追求,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普遍嚮往,並在衍變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中國民俗藝術的獨特符號,體現出中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藝術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學價值。隨着時代的發展,吉祥圖案也被不斷賦予新內涵及新形式,使這一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奏響出符合時代審美趣味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