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

2021 年 11 月 01 日   閱讀量:21.25萬+

文 | 張澤華 黃浩瀚

海外華僑尤其是潮汕僑胞,對辛亥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和犧牲,在中國革命史和華僑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篇章。

1916年,偉大革命者孫中山在《致海外革命同志書》說到:“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地方)華僑捐鉅資以為軍費,而回國效命決死,以為黨軍模範者複踵相接”。孫中山用這句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了華僑對革命的重要性和巨大貢獻。1961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會上亦說過:“海外華僑是辛亥革命的強有力的支持者”。

bau202111016bhr6
辛亥革命先驅群像(油畫)

明清以降,大批中國人(廣東、福建兩省為主)漂洋過海到海外謀生創業。辛亥革命時期之前,中國華僑早已遍佈世界各地,形成了廣大的華僑群體。根據一些中外史料記載和學者研究,清末1902至1908年,中國華僑人數就達到700萬到900萬,其中尤以潮汕華僑人數居首。

然而,當時軟弱無能的清政府長期把華僑視為背棄祖宗的“天朝莠民”,華僑在僑居地多數往往遭受不公平待遇。廣大海外華僑愛國愛鄉,因此他們極度希望祖國強大,可以作為堅強後盾,加上華僑比較容易接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因此普遍積極支持國內革命。海外潮汕華僑熱烈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積極支持民主革命活動。

組建革命團體  積極宣傳革命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這是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最先參加興中會的二十多人都是華僑。興中會以“振興中華,挽救危局”為宗旨,同華僑的愛國願望完全符合,得到許多愛國華僑的鼎力支援。

1895年春,興中會在香港成立總部,得到很多華僑、港澳同胞和革命志士的積極支持和熱烈參加。不久,在日本和越南等地的中國華僑和留學生也紛紛設立分支機搆,其中華僑約占七成。

1903年,汕頭籍新加坡僑領林義順與其舅父張永福及廈門人陳楚楠在新加坡創辦《圖南日報》,宣傳民主革命。1905年,興中會和章太炎、蔡元培等所組織的光復會以及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等革命團體聯合,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同盟會在南洋、歐洲、美洲等地都設有支部,在華僑最多的南洋,開展得最為轟轟烈烈。同盟會的南洋支部,就設在潮汕華僑張永福的“晚晴園”,後來遷移到檳榔嶼。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地都有同盟會的分支機搆。著名愛國僑領福建籍陳嘉庚便是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

到1908年,僅南洋英荷的殖民地就有同盟會分會通訊處一百多個。1910年,同盟會在美國三藩市正式成立美洲支部,不久在美國西部就有15個分會。“凡華僑所到之處,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馮自由著《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

與此同時,華僑在海外積極組織革命團體和宣傳媒體,宣傳民主革命理念。如張永福與林義順、陳楚楠等創辦《中興日報》,作為同盟會分會的機關報,宣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南洋總部成立之後,林義順立即到馬來西亞檳榔嶼、緬甸仰光等地建立同盟會分支機搆。

回國參加革命  為國壯烈捐軀

大多數海外華僑堅貞愛國,無私饋報祖國,飽含赤子之心。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17年間,孫中山在海外華僑的支持下,發動了十多次武裝起義,經費和參加人員多由華僑支持。

在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下,新加坡的另一位潮籍華僑許雪秋加入了同盟會,後被孫中山委任為中華國民軍東江都督,奉派返潮汕相機發動起義,因聯絡失誤,計畫告空。1907年5月他再次按孫中山指示,籌畫在饒平縣黃岡起義。但因敵眾我寡,在清軍反撲下,起義宣告失敗,史稱“丁未黃岡起義”。

最慘烈的一次起義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是由孫中山、黃興、趙聲等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策劃的,得到廣大華僑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支持,許多華僑志士主動回國參加這次起義,有的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後來,孫中山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文中寫到“然是役之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僅僅從新加坡、檳榔嶼、緬甸回國參加起義的就不下500人,越南華僑以打石工人石錦泉為首,組成敢死隊回國參加起義。他們英勇作戰,奮不顧身,但最終寡不敵眾,革命失敗。

是次戰役86人死難,後收斂戰死的烈士遺骸有72具,合葬在黃花崗,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其中明確是華僑的就有29人。值得一提的是,黃花崗之役中,潮籍海豐人陳潮負責搶佔仙湖街始平書院軍械庫。在與敵軍進行爭奪戰時,不幸腰部中彈,但仍振臂奮呼,英勇戰鬥,斃敵數十人,清兵見而卻步,但終因敵眾我寡,後方失援,始平書院被炸毀,陳潮被炸死,年僅24歲。民國初年,陳潮故里海豐縣聯安霞埔鄉建立“陳潮紀念學校”(今陳潮紀念中學)。

bau20211101iht07
電影《辛亥革命》海報

積極捐資捐款  全力協助革命

辛亥革命時期,歷次起義的槍支彈藥購買費、士兵伙食費、活動宣傳經費等絕大部分是由華僑捐資的。孫中山從1895年起,在廣東、廣西、雲南發動的歷次起義,在經濟上就是完全靠華僑支持的。

據不完全統計,僅1907年至1908年兩年的幾次起義,就共得到華僑捐助約二十萬元。黃花崗起義的軍費,本來計畫籌募港幣十三萬元,結果籌得港幣十八余萬元。武昌起義一開始,華僑為革命的捐款更為活躍。據陳宗山在《南洋華僑革命史略》中說:“辛亥一歲中,南洋華僑所輸革命之資,可達五六百萬元。”

後來,孫中山回憶他領導起義的歷史,深情地說:“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海外潮僑除支持革命外,還積極參加捐錢捐物,回國回鄉修建學校,捐資救災,華僑在潮汕地區進行大量投資,極大促進了這一時期潮汕經濟社會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汕頭,經濟地位在廣東省僅次於廣州,這和潮汕華僑投資的巨大作用是分不開的。海外潮人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了辛亥革命以大力支持,是他們為武裝推翻清王朝所建立的一大功績。

如鄭錫蕃(1862—1933),揭陽縣地都烏美村人。19歲僑居印尼巴領旁市,經營橡膠、咖啡,建中華輪船公司航運星島而成巨富。後來在檳城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極力贊助革命事業。

原為泰國曼谷社團組織“洪門天地會”首領的潮州鳳塘人鄭智勇(又名“二哥豐”),為人俠義豪爽,仗義疏財,有“要生找二哥豐”的美譽。他在泰國發了大財,在曼谷開辦出入口行,創設“火礱”,同時經營航運,銀行和報業,把業務逐步擴展到香港、新加坡、汕頭、廈門、上海、日本各地。鄭智勇是曼谷大慈善家,對辛亥革命、家鄉建設屢有貢獻。

bau20211101egsgz
潮汕籍辛亥革命華僑許雪秋

冬雷乍響,漢江潮湧。宣統三年(1911)武昌事起,汕頭革命黨人紛紛舉義響應,光復潮汕,所需資金都得自香港、南洋的華僑商人,出現一幕幕動人景象。參加光復汕頭的潮籍華僑中,包括陳湧波、林激真、許雪秋、謝逸橋、陳芸生等。

印尼華僑吳偉康帶回華僑捐款2萬元支援革命。林激真也從安南攜回華僑鉅款支援潮汕發動起義。捐款者中的華僑也並非都是巨富,如新加坡潮籍華僑林受之“因革命毀家財數十萬,致成群兒女無法受教育,淪為傭工,聞者無不動容”。 新加坡、泰國等地華僑在財力、物力方面給辛亥革命以大力支持。

1906年,孫中山來新加坡,設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並開設中華公司作為革命機關。華僑林受之在晚晴園的同盟會分會任要職,並兼任中華公司總經理。林受之為幫助革命,總共捐出家財數十萬,結果家產蕩然無存,兒女淪為傭工。

辛亥革命成功,財政告急,各地對南京革命政府支持二百三十八萬餘元,潮籍泰國華僑鄭智勇獨力提供100萬元,占支援總額40%。清末民國初期潮汕著名的華僑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高繩芝堅決站在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一邊,秘密參加同盟會,推翻清朝。

在惠州起義一役,高繩芝秘密捐款2萬銀元作為軍費。黃岡起義時,他又負責後勤工作。辛亥革命全面爆發後,潮汕地區積極回應革命,高繩芝為革命大局奔走,慷慨解囊十余萬元銀元以充軍費。11月潮汕先後光復。

1911年11月13日,即是汕頭光復後的第3天,高繩芝被推舉為汕頭民政長,為了地方安寧,一向無心仕途的高繩芝不得不臨危受命,出任“全潮民政財政長”。擱下繁忙商務周旋於各軍之中,在他的規勸下,部分軍隊退出汕頭,才使汕頭免成火拼之地。

辛亥革命喚醒了海外華僑的中華民族意識,推動華僑更加緊密地與祖國家鄉交往交流,更加主動深入地參與民族獨立和富強的偉業,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張澤華,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委統戰部原部長。黃浩瀚,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bau20211101gcmrh

 


來源:《海内與海外》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