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碩鳴
香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結束,有153名經過政治審核、來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政見的候選人競逐90議席,包括選委界別40席、功能組別30席及地方直選20席。至今日早晨全部結果順利完成。
整體選舉過程順利及結果理想,親政府力量大獲全勝,都在中央政府的預估和掌控中。地區直選,全港10個選區,20席全數由建制派取得,包括其它功能界別的選舉結果,都集中了建制候選人出任本屆立法會的盛況。高度體現了《愛國者治港》理念,以及香港《一國兩制》下,行政立法更易配合施政的特點。這符合落實中央政府對香港全面管治權和憲制責任後,香港社會普遍人心思穩,趨於理性的現況。
不過,香港畢竟實行還是與資本主義制度,或者可以稱為進入資本主義的更高級階段,仍然需要體現資本主義民主多元的特質。在香港新選舉制度的安排下,首次選舉還是留下遺憾,值得思考。
三方面的遺憾:
1,這屆選舉投票率低是預估到的,還沒有低過選前30%的預期。選管會主席馮驊在會展中央點票站宣布,全港整體投票率為30.2%,投票人數為135萬,是1997年以後的最低。據歷史資料,投票率亦是1991 年有直選以來最低。儘管沒有偏離選舉前的評估,但也算是低了。
2,在地區直選的10個選區,至少有14名地區直選候選人不屬傳統建制派,選舉結果是無人當選、全軍覆沒。代表著這屆香港立法會議員的群體中,將會少了一些建制以外的聲音。雖然,這本不是中央政府在製度設計中的故意,則是香港選民自己的選擇。仍然是一種不完美。
3,30%的投票率,也提供了另外一個信息。香港一直以來認同的支持泛民和支持建制的比例是60:40。這個歷來被確認的黃金比例被質疑是否真確?這些投票,支持政府的投票者是主力不容質疑,但卻沒有達到理想數。因為,即使這30%的投票率中,不能排斥仍有非建制的支持者。那些雖沒當選的非建制候選人,還都是有得票的。
值得思考:
1,香港逾413萬的登記選民,其中,大部分傳統泛民支持者沒有投票,小部分傳統建制支持者沒有投票;或者是大部分傳統建制支持者出來投票,小部分泛民支持者也出來投票了。結果應該顯示,原來傳統40%的建制支持比例,可能有些樂觀估計了。
2,香港社會從2019年的政治狂熱,那年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超過了70%。 跌入到現階段的政治冷感,市民參政議政的熱情減低。一直追求香港選民自主選舉的自由,不少人在這一刻都放棄了。香港歷來還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對政治的冷漠和低慾望;加上選舉制度的改革,需要有適應期;選舉本身競爭不激烈,爭議差別不大,刺激不到投票慾望等。即使政府提供了投票當日所有交通免費的安排,也沒有吸引到市民積極投票,反而是各景點擠滿了人。
3,雖然,10多位自認為非建議候選人士出選,他們都通過了「愛國者治港」的審核,但仍然難為支持建制派選民的認同。因為,這場選舉法修正以後的香港民主競爭,基本上是經歷2019年香港動盪, 泛民主派真亂港遭整治,對政府全力支持的大檢閱。參與投票的選民主要是建制力量的集結,表達支持政府的態度,根本難有建制以外聲音的市場。從政府嚴格審核,到選前的造勢,聚焦有效治理香港的選舉號召,以及至投票的那一刻,都顯示都了愛國愛港強勢的建制力量。非建制,甚至有人標榜民主派,聲音都很弱,基本沒有市場。
未來,沒有多元化的代表進入新一屆香港立法會,這是選民的選擇。香港在轉型中,成功與否還在治港者能發揮智慧,最後檢驗的是能否繼續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
經歷了動亂、疫情的雙重打擊,香港加上今年,應該會是連續三年的赤字,政府支出大於收入,如何提振經濟才是香港未來最大的考驗。
來源:碩鳴灼見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