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關係國計民生、關乎子孫後代。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2日舉辦《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新聞發布會。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表示,廣東省正在高質量推進“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所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中,最緊之一就是水資源。《意見》的發佈,有利於水資源配置在水利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
王立新稱,廣東是一個豐水的地區,多年平均降雨1771毫米,對比華北地區普遍年降雨量是500到600毫米。但是,廣東水資源又是短缺的,具體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時空分佈的不均勻。常年居住在廣東的朋友就知道,5月的“龍舟水”是降雨最多的,6、7月份靠颱風雨。
二、空間的分佈不均。比如湛江雷州半島,這是一個常年比較乾旱的地區,在粵東也經常出現乾旱的年份和地區。時空分佈不均是廣東降雨來水的一個特點
三、經濟社會發展導致人口大規模流動。第七次人口普查公佈的結果是廣東人口到了1。26億,當前,人口向珠三角、沿海地區聚集是一個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的需求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原來不缺水的地方現在人多了,缺水了,原來可能缺水的地方,現在人都走了,不缺水了。
四、由於工業化、城市化,導致的地區水質性缺水。
構建“五縱五橫”水網 優化水資源配置
王立新介紹,《意見》把水資源配置網的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的工作,提出要構建“五縱五橫”的水資源配置網。具體而言,就是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鑑江乾流為“縱”,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東深供水工程為“橫”,構建覆蓋全省16個地級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萬人的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通過實施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來解決區域性的缺水問題,包括大家熟知的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運行50多年來,累計供水量約530多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深莞供水分別佔香港淡水總量的70~80%、深圳用水量50%以上、東莞沿線8鎮用水量80%以上,近年年均實際總供水量約20億立方米,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深圳、東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規劃多項配置工程 解決地區水資源短缺
王立新透露,除了東深供水工程以外,廣東省正在規劃和建設另外兩個工程,一個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從西江鯉魚洲取水向廣州市南沙區、東莞市和深圳市供水,並為香港、番禺、順德等地區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惠及人口1140萬人。這個項目已經在建設,明年年底能夠全線貫通。另一個就是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通過集中整合上移珠中江地區受鹹潮影響的西江下游取水口,統籌區域供水水源,擴建區域性應急備用水庫,構建多水源保障的珠中江一體化供水新格局,提高區域供水保證率和抵御風險能力,解決1600萬人口因鹹潮上溯造成的用水安全問題。
同時,在粵西地區,為了解決湛江特別是雷州半島長期乾旱的問題,廣東省規劃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該工程從我省西江雲浮段取水,經高州水庫、鶴地水庫向粵西地區湛江、茂名、陽江和雲浮市調水,從根本上解決粵西四市缺水的問題特別是雷州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惠及人口1100萬人。
在粵東,廣東省正在規劃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在已基本建成的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基礎上,通過實施輸水管道工程、龍頸水庫擴建工程和規劃建設揭西大洋抽水蓄能電站,解決汕頭、揭陽、潮州、梅州和汕尾部分地區城鄉生活用水需求,形成豐枯調劑、多水源互補、可持續利用的供水保障體系,多年平均引水量約8億立方米,受益人口1350萬人。
王立新表示,這幾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覆蓋了全省16個地級以上市,總投資約2800億元,在“十四五”期間會完成大概1300億左右。工程建成後, 可基本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廣東省的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衡問題。
為解決農村供水問題。王立新表示,根據《意見》要求,廣東省將推動實施農村集中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來全面地提升農村供水的質量和效率。“三同”主要是指農村供水與城鎮要同標準、同質量、同服務;“五化”:首先是規模化,就是把這些小水廠進行合併聯網,形成規模化建設。二是標準化,水廠的建設、水質的要求、設備的配備都要標準化。三是專業化。過去由村里面管理的,以後都要由專業的自來水公司管理。四是一體化,即城鄉一體化。在縣城、墟鎮周邊的農村水廠能聯網的盡量聯網,聯網以後供水的質量也會有保障。五是智慧化,農村供水設施管理也要做到智慧化。通過實施農村集中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農村供水設施智慧化管理也能後來者居上,使群眾能喝上放心水、優質水。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