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個非遺和歷史建築結合項目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禮昨日(11日)隆重舉行,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署理民政事務局長陳積志、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議員劉智鵬、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長林筱魯、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會長閻偉寧等一衆嘉賓出席。
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典禮並致辭
林鄭並致辭表示,大坑火龍文化館是把歷史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的第一個項目,所在的書館街12號原址是晚清時創立的孔聖義學。校舍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戰後獲區內居民捐助,於1949年原址重建。多年來,建築物一直被用作教育用途,現將以嶄新用途繼續服務社會,讓市民有機會欣賞和使用這座歷史建築之餘,亦認識大坑舞火龍及傳統客家文化和歷史。「我深信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成立,將進一步把舞火龍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參觀大坑火龍文化館
林鄭透露,特區政府一向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的文化傳統,並且鼓勵民間參與。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三個項目中,薄鳧林牧場已開始試業。隨着大坑火龍文化館的啟用,餘下的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也將於今年內投入服務。這些項目都會為各個地區帶來新氣象,成為香港市民和旅客的好去處,展示香港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長林筱魯致辭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長林筱魯致辭時表示,大坑火龍文化館的選址是全港首個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的項目,位於書館街12號建築物,於201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現今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大坑火龍文化館樓高三層,用地約3000呎,如何「麻雀變鳳凰」,是活化過程中該項目最大的挑戰。他認為,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成立不僅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也為香港老建築注入了新活力。
特首林鄭月娥(右)和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左)主持簪花掛紅儀式
林筱魯表示,今日香港最需要的正是萬眾一心,市民大眾共同願望是疫情早日結束,具有驅瘟意義的舞火龍早已超越為這條鬧市中的客家村謀福祉的意義,而是為香港整體安寧、肩負歷史文化傳承工作而努力。「過去幾年團隊和文物保育辦事處同事合作無間,希望將火龍館超越自身限制,藉助科技、社區網絡,讓火龍館承載的文化理念,不僅造福大眾,更遠駁海內外,繼續弘揚舞火龍文化」。
圖示(左起)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長林筱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教授、大坑火龍文化館會長閻偉寧和大坑舞火龍傳承人陳德輝在典禮上合照
圖示(左起)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長林筱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教授、大坑火龍文化館會長閻偉寧和大坑舞火龍傳承人陳德輝主持亮燈儀式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會會長閻偉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連接的窗口,也是中西文化匯聚交流地,大坑火龍文化館的開幕可以為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助力,讓中外遊客能對火龍文化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動有更透徹的認知,打造全新的、具香港特色的文化及旅遊地標。
大坑舞火龍至今已有140年歷史,相傳中秋前夕,大坑村發生瘟疫,村民紮製火龍,並插上數萬枝香,於村內舞動火龍以驅走瘟疫。此後,大坑居民每年於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一連三日在晚上舞動火龍,祈求保佐大坑平安
大坑火龍
大坑舞火龍的習俗已超過100年的歷史,是香港傳統的中秋節慶活動,在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通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大坑坊眾福利會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