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從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此前,該所對一個北魏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位於墓群中部的113號墓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陶俑群。這一考古新發現,為研究北魏平城時期喪葬文化、民族服飾、社會生活等提供了新材料。
為配合大同市御東新區建設項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對位於大同市恆安街北側御昌佳園的北魏墓群進行了發掘,其中位於墓群中部的113號墓出土遺物較為豐富。據介紹,113號墓是一座長斜坡墓道的偏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門牆和墓室3部分組成,墓底距地表5.5米,沒有被盜痕迹。墓室為南高北低的拱形土洞,葬具為木質單棺,位於墓室西部,呈南北向放置。棺內人骨架腐朽嚴重,頭向南,性別不明。出土隨葬器物以陶俑群為主,而陶俑群以騎馬俑為嚮導,俑駕馬車為護,後為牛車,周圍包圍着男女樂俑、女舞俑、男女侍俑、男執物俑、勞作俑、動物俑、模型明器等。
發掘資料顯示,113號墓共出土器物51件(組),除1件鎮墓俑為泥質外,其餘均為泥質灰陶。其中,出行儀仗俑有29件(組),包括騎馬俑、牛車、胡俑等。7件胡俑均為深目高鼻,身着圓領窄袖長袍,腰系革帶,肚臂外凸,袍邊底部側擺開衩,足蹬靴。最引人關注的是女樂俑,均為坐姿,頭戴黑色風帽,頂部有「十」字形刻痕,帽與帽裙間有扎帶一周,帽的後部有八字形刻痕,表示在帽的後部扎帶繫結,耳戴飾物。女樂俑既有身着右衽交領窄袖長襦者,也有身着左衽交領窄袖長襦者。
專家認為,113號墓是大同北魏平城時期常見的墓葬形制,墓中出土的鎮墓俑、出行儀仗俑、家居生活俑、動物俑與模型明器等顯示墓主等級較高,說明北魏平城時期不排除中上階層也使用小型墓葬。從出土的陶罐器形上看,113號墓屬於北魏平城較晚階段。女樂俑服飾既有左衽又有右衽,反映了北魏平城時期民族文化融合和服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