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獲房屋局資助興建及管運全港首個位於港島的組裝合成法社會房屋今日(14日)舉行動士儀式,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尾於柴灣常安街提供103個單位,為基層提供罕有的市區過度性住屋應急。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及副局長暨「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戴尚誠蒞臨主禮。劏房戶亦到場支持,並希望政府繼續支援社會房屋發展。
目前公屋輪候冊累積23萬4600宗申請,未計近10萬非長者單身,一般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達5.6年,非長者單身更要10年以上,20多萬人被迫長時間蝸居籠屋板房劏房等惡劣環境。然而,未來公屋供應頭重尾輕,難以短期內解決房屋問題。政府預計2023、2024年至2027、2028年僅有82600個公屋/綠置居落成,佔現時的公屋申請不足四成。由此可見,基層未來仍會被迫蝸居在「住得貴、住得細、住得差」的租務市場,急需中短期的住屋援助。
而未來五年新建成的公屋/綠置居之地區分布亦明顯失衡,集中於擴展市區及新界區。扣除已確實的綠置居項目,市區的公屋/綠置居供應僅佔整體的約27%。而隸屬市區的港島供應更罕有,除南區及東區會有少量的3800個單位外,其他地區零落成。可見,未來市區的公屋輪候時間勢必持續攀升,冠絕四區。
為回應基層的住屋需求,社協向政府申請以五年短期租約形式,租用柴灣常安街一幅鄰近翠灣邨及翠樂邨的土地,面積1250平方米,距離柴灣港鐵站路程約10分鐘。項目為全港首個位於港島的組裝合成過渡性房屋,由房屋局的「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資助計劃」資助5665萬元,興建一幢四層高的樓宇,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會贊助部份室內電器予居民。
社協在今日的動土儀式上預計,工程最快在今年年尾竣工,合共提供103個單位,包括102個一至二人家庭單位以及一個無障礙單位。項目的單位均附獨立廚廁,並注重通風及光線,每個單位都有窗,全新裝修,一搬入屋即可住。招募對象以基層劏房居民優先,八成名額編配予輪候公屋滿三年的申請者,其餘兩成為輪候公屋未滿三年或有住屋需要人士,預計全期共約有210個有急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受惠。
社協由2015年起倡議過渡性房屋政策,至今營運330個社會房屋單位,服務逾710個基層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