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煜

 

bautepv67e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

香港科技大學近期一則人事任免消息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首席副校長倪明選被委任為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對於這一任命,港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表示,倪明選能帶領港科大(廣州)在創新教學、培育人才及推動大灣區合作辦學方面作出貢獻。港科大校長、港科大(廣州)理事會主席史維更形容,倪明選是最理想人選。

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專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2002年加入港科大任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主任,2006—2011年被委任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9年出任港科大首席副校長。

倪明選在香港科教界一直以敢言著稱,在今年3月3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舉辦的「『十四五』的戰略規劃與香港機遇」研討會上,作為主講嘉賓之一的倪明選就直指香港過去20年錯失了很多發展機會。對於香港應該如何抓住國家「十四五」規劃契機發展國際創科中心,以及與內地在協同創新及合作辦學上如何創新思維與時俱進,倪明選都有其獨到見解。

 

融入國家面向世界    借力發展香港創科

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您曾經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您認為香港應該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發展壯大創科力量,提升國際創科地位?

倪明選: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這對香港來說無疑是一大歷史機遇。但香港能否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這一定位,取決於香港能否真正發揮自身所長(比如法律、基礎研發、人才驛站、中介平台等優勢)及國家所需。

發展創新科技最重要的是人才,香港最引以為傲的是有多家世界頂尖的大學,但培育出來的很多優秀教師和博士生,最後都去了歐美、新加坡等地發展,為什麽香港留不住人才?平台太小,資源有限,沒有創科生態環境。

香港研發支出只佔GDP的0.85%,深圳則佔了GDP的4.2%,是香港的四倍。如果靠單打獨鬥孤軍奮戰,香港很難在創科上有所建樹,要學會「融入」與「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世界頂尖高手合作。以前叫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現在觀念應該改過來,是融入國家,面向世界。

全世界都在搶佔中國市場,本該「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香港卻一直慢半拍。30年前港科大曾經是全國唯一可以做出芯片的地方,但後來特區政府沒繼續提供經費升級更新,等於是「自廢武功」。20年前深圳非常謙虛跑來香港尋求合作,香港完全不上心,錯失了很多機會。

如今深圳已是世界創科高地,香港在幾年前才開始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十四五」規劃關於香港創科中心的定位,實際上已是香港發展創科的最後機會。香港再不融入內地用好國家資源,很可能「過了這村沒這店了」。

bau20210707u93h0
香港科技大學俯瞰圖

科技創新是必走之路,而最重要的創新是思維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比如特區政府推動的「InnoHK」平台,這是創新科技署的重點項目,旨在將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但我覺得,特區政府應進一步簡化「InnoHK」平台行政審批程序,與海外名校合作應該是需求的選項而不是必須的評估指標,因為某些領域我們可能已是國際領先。

另外應加強與內地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對接,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心態,聯合內地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一起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這一定位做強做大,做成世界一流的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甚至是中國國際創科中心,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一份力量。只有這樣,香港創科才能發揮更大作用,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在「十四五」規劃中實現自身價值,進而提升香港創科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發揮香港科大所長   引領香港創科發展

記者:今年是港科大成立30周年。短短30年間港科大發展迅速,特別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創新創業等一直是業界佼佼者。未來發展中,港科大如何在保持自身傳統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助推香港創科實現「十四五」規劃定位?

倪明選向記者展示港科大(廣州)效果圖

倪明選:港科大建校只有短短30年,但目前已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從創校開始,港科大就非常注重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才。這些年來培養了很多芯片領域的人才,目前都在為華為海思等機構工作。港科大還走出了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一清無人車等擁有顛覆性技術的科技品牌,創科能力有目共睹。

我們非常重視與內地的融合,很早就圍繞教育、科研和技術成果轉化做了戰略布局。除了設立深港產學研基地、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在佛山建立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之外,最近還在河套地區成立了協同創新研究院。廣州就更不用說了,有南沙霍英東研究院,以及港科大(廣州)校園。我們與華為、騰訊、微眾銀行等機構合作成立了聯合實驗室,直接將港科大前沿科研成果與業界對接,有效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應用。

我們致力於培養頂尖的學界精英和卓越的未來領袖。在港科大(廣州),我們將採用全新的跨學科教育和科研模式,以滿足國家和社會迫切需求為目標,更具針對性地培養國家急需的複合型高端人才,以應對全球各種不可預知的挑戰和高速變化。

我們還參與了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布局的諮詢,參與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的建設。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創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港科大應該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支持和促進香港創科界更好發揮自身所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港科大可以作出更大貢獻。

 

辦一流跨學科高校   育頂尖複合型人才

記者:很多香港高校與內地開展合作辦學。在創新辦學和發展規劃上,港科大(廣州)有哪些獨特舉措?這對港科大開展內地辦學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有什麼意義?

bau20210927sp5cm

港科大(廣州)效果圖一

倪明選:港科大(廣州)的創建,使港科大有機會實現「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願景,即兩校相互補足而不彼此競爭之意。香港與廣州兩個校園各有獨立預算和獨立法人,沒有主從之分。在學術、行政和知識轉移方面相互增效,學術架構建設上彼此關聯但無重疊。

香港校園為傳統的學院架構,廣州校園則突破傳統界限,採用樞紐架構,全部實現跨學科教育和科研模式。顧名思義,樞紐就是吸收後再散發,強調融合與交流。這種模式開創了更廣闊的應用領域,教學中也可以更有效培養學生的預見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港科大(廣州)設立了四大學術樞紐:以硬科學為主的功能樞紐,以軟科學為主的信息樞紐,還有系統樞紐和社會樞紐,總共包含了16個前沿學術領域。這種跨學科教育和科研模式,實際上是全世界很多高校都想做而很難達到成效的。

可以說,港科大(廣州)將實現全方位跨學科教育和科研模式,這就是港科大(廣州)的「獨門秘笈」。從這方面講,港科大(廣州)是「港科大2.0」版。我們希望通過整合兩地資源,在教學、科研、知識轉移上進一步做強做大,同時培育更多國家急需的頂尖創科複合型人才及學界精英,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創新教育、創新辦學、創新科研作出示範。

 

對標港校區聘全球英才   全力打造「港科大2.0」

記者:在師資力量配備方面,港科大(廣州)是否對標港科大?包括教職員工、博士研究生等,待遇是否與港科大一致?另外如何確保港科大優良傳統在港科大(廣州)發揚光大?

bau2021092650oty

港科大(廣州)效果圖二

倪明選:兩個校園財政相對獨立,不會互相補貼。因此廣州校園面向全球招聘的教師、博士研究生等,待遇與香港校園都基本一致,這樣才不會有不必要的對比和攀比。目前港科大香港校園博士生補貼是18,000港幣/月,廣州校園是15,000人民幣/月,這在內地高校中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不管從哪個渠道入學,最後頒發的都是港科大的學位証書。

廣州校園計劃5年內在全球招聘400名左右的教師。其中2022年9月開學前,需要有150名教師到崗。目前四大樞紐的院長均由港科大現任資深教授擔任。另外還將招聘200名博士後和研究助理教授,以及800名行政崗位與技術崗位職員。在管理架構上,港科大有校董會,港科大(廣州)則是理事會。理事會由16位成員組成,8名由港科大委派,另外8名由港科大(廣州)委派。

港科大致力於追求卓越,國際領先,在教學、研究及培育人才方面均以最高學術誠信標準為原則,並提倡凡事皆可為的精神,鼓勵以創新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各種難題,造福社會。這些核心價值理念將在港科大(廣州)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記者:您在籌建廣州校園的過程中,如何與廣州方面進行溝通與合作?另外中央層面支持有多大?在融資和融智政策上有哪些傾斜?

bau20210927krf4e

港科大紅鳥標誌

倪明選:我們與廣州的合作,首先是雙方都「對上眼」了。在香港,港科大發展已接近土地資源極限,可提升空間很有限。廣州市政府各級領導非常看重我們的科研能力和辦學能力,他們希望我們到廣州辦學。因為大家有共同願景,彼此信任,所以“一拍即合”,校園建設進行得比較順暢。

當然,港科大(廣州)能夠這麽快速報批、規劃、建設以及投入使用,與南沙區、廣州市、廣東省、教育部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比如廣州校園,從土地、設計、建設經費到開辦所需的運營經費,全部由廣州市和南沙區負責。而且內地政府決策之果斷、做事效率之快速、動員能力之強,讓我們嘆為觀止:港科大(廣州)校園一期的建設,570天建55棟樓,總建築面積超過63萬平方米;數千名建築工人不分晝夜施工,近百名質監人員問責確保工程品質和標準,建築商實行終身負責制等。

內地教育部門非常支持和認同我們的辦學理念,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盡量為我們遇到的招生、教學語言等問題實行特事特辦。一般情況下,每所高校都是先從本科生開始招生,但我們向教育部成功申請了前5年先從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開始招生,5年後或待各項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後才開始招本科生。因為我們要做跨學科教育和科研創新模式,需要從碩博研究生階段開始實踐。

教育部的支持,讓全世界高校一直想做的跨學科教育和科研創新模式,即將在港科大(廣州)得以實現。因此我想由衷說一句: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bau20210927d2ta5

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後排左2)見証港科大簽署重大合作項目


來源:《紫荊》雜誌2021年6月號

編輯:魏雅欣

編審: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