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牧也
李兆禧,號一笑樓。一九四九年生於廣州,祖籍廣東新會,家族世居港澳。幼時受其父及家族中長輩薰陶影響,苦練書法、文學及繪畫。稍長,則先後師承西洋畫教授余瑞珩、國畫大師趙少昂、梁伯譽等書畫大家。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即已多次在香港、澳門、廣州、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地舉辦畫展,弘揚中國書畫藝術。現任港澳中華美術家協會主席、澳門中華美術協會會長。
港澳中華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畫家李兆禧在黃賓虹故居
一花一草皆有道
青年時期即在國際畫壇嶄露頭角的李兆禧,書畫雙修,是美術界不可多得的奇才之一。一九八〇年,年僅30嵗出頭的李兆禧,受邀赴新加坡舉行個人畫展。新加坡畫壇泰斗劉抗在其開幕式致詞時不吝贊美:“一進場,看到李兆禧氣魄充沛的作品,馬上精神煥發。”
劉抗本人早年為劉海栗高徒,後留學法國,先後擔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教授,民國全國美展評審委員,享譽畫壇數十年。
如此德高望重的大家,對青年時代的李兆禧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李兆禧擅采眾家之長而脫胎於傳統,是現代中國畫壇不可多得的闖將和佼佼者。其作品藝術水準甚高,值得新加坡青年畫家學習。”(載於1980.1.25.新加坡《新時報》)
李兆禧采風照一
熟悉李兆禧的行家們都知道,他的創作常常是隨興而至、信手拈來,筆走龍蛇、一氣呵成,繪畫題材和形式不拘一格。他認為,書畫藝術深淺無關繁簡。“有時候,一花一草一鳥一石,草草數筆即顯作者功力、哲理和內涵,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趣味無窮。藝術家的歷史時空性不可回避,中國書畫藝術家能活在當下,化繁為簡,即是道也。”
李兆禧采風照二
李兆禧認為,書畫是作者生平之“天”(天賦、天性)、“地”(功底、閱歷)、“人”(品行、情操)三大元素的綜合表現。“目前社會普遍追求功利,藝術家本人作為社會一份子,同樣需要考慮經濟因素,因而藝術作品質素亦有可能受到影響。但藝術品不同於一般工藝品。好的藝術家,基本可以做到在一個較高境界上,達到世俗追求與自身修為的平衡,讓作品雅俗共賞。”
“綜觀歷史,困厄如徐謂、傅山、朱耷、石濤等超凡入聖者,亦不泛有之。他們生前際遇坎坷,但數百年後卻越來越受世人敬重。可見,只有真金才經得起歷史烘爐的歷練。作為藝術家,多一些 ‘好壞交由後人評’ 的氣度,藝術境界定能更超凡。” 他笑言。
李兆禧采風照三
信手拈來即性靈
李兆禧反對將書法格式化。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初期,書畫本不分家,兩者是在應用上分工後才開始分流。商周先秦時期的文字,實用性遠遠大於藝術性,故現代人不斷臨摹古人美朮字意義不大。
後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奠基時代,那時的社會和政治甚爲混亂,催生了各種哲學和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們已把書法的自覺審美性,提高到理論層次。
李兆禧在杭州吳昌碩之香雪海故地
他續指 : “書法發展到今日,應該是一種含有文字結構的表現藝術。比如草書或近於草書,不論是在書寫空間上,還是筆墨執行時間上,最能發揮那種堪比音樂韻律和觸感、又比音樂表現自由度更大的藝術形式。書寫者的綜合質素,亦能在一瞬間通過筆墨淋漓盡致展現出來。這種書法形式沒有捷徑,只有功底。”
李兆禧采風照
他認為,人與生俱來皆有藝術潛能。“只要修煉得當,眾生皆可成佛。藝術家在其作品的創造過程中,體驗並完成了自身精神層次的淨化和藝術生命的自由回歸。到最後,不管是書是畫,最高境界往往都是隨興而至、信手拈來的性靈之作。”
李兆禧一直就在這種 “書畫交融” 的藝術境界中樂此不疲,一次又一次創造了震撼藝術界的經典之作(見下圖)。其 “登華嶽” 有句云:“西行漫上蓮峰坐,萬里江山畫圖中”,正是其平生藝術性靈的經典寫照。#
李兆禧畫作:觀音大士
李兆禧畫作:十八羅漢圖手卷(局部一)
李兆禧畫作:十八羅漢圖手卷(局部二)
李兆禧畫作:十八羅漢圖手卷(局部三)
李兆禧畫作:十八羅漢圖手卷(局部四)
李兆禧畫作:江湖一局棋
李兆禧畫作:太行吟草
李兆禧畫作:太行系列·郭亮村
李兆禧書法:行草《石濤詩》湖上秋山木葉飛…
李兆禧書法:《石濤與友人夜飲歌》 憶昔相逢在黃檗…
李兆禧書法:狂草 許渾《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
李兆禧書法:狂草 劉禹錫《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
李兆禧書法:唐·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李兆禧書法:毛澤東詞《會昌》
編輯:凌風
編審: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