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0日,是我國第八個烈士紀念日(Martyrs’ Day)。
讓我們重溫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三年以來
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
犧牲的人民英雄們
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
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
犧牲的人民英雄們
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從那時起
為了反對內外敵人
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歷次鬥爭中
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
「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而1840年則是中國遭受百年屈辱的開端。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瀰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無數中國愛國志士前赴後繼、不屈抗爭。
今天,我們回顧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以此追憶英烈,只要我們還記得,英雄就不曾遠去!
樹立豐碑 紀念英雄
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在首都北京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因為天安門廣場承載著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傳統,是全國各族人民敬仰和嚮往的地方。周恩來提議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周恩來的提議獲得代表們的一致贊同和一致通過。 9月30日下午6時,閉幕式後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集思廣益的設計方案
1949年10月,負責紀念碑設計的專家組成立,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其中的成員。
之後開始徵集對紀念碑規劃設計方案。至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至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
1952年,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確定碑型後,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興建。
碑心正面(北面)鐫刻毛澤東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於1955年6月9日題寫)8個鍍金大字;背面是周恩來題寫的毛澤東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
周總理為碑文書寫40多遍
毛澤東的題字原先是寫在信紙上的,每個字只有兩寸左右見方。要把這些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把字放大20倍,其中一個「永」字就有兩米多高。
當時,工作人員借助於幻燈投影機將字放大,然後按著光影把字描下來。可是這樣描出的字卻失掉了原手寫體的神韻。
著名書法篆刻家魏長青仔細分析了毛澤東手寫體字的特點,隨後精心描摹,細緻加工。
最後他把加工好的字照相縮小20倍,與原手寫體相對照,竟不差毫釐。技藝精湛的石匠們據此將放大了的字體刻上石碑。
當毛澤東把撰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字送來後,紀念碑的設計處長兼雕塑組組長劉開渠為請周恩來總理寫碑文,按照碑身的大小比例,打了一張格子交送上去。
週總理前後共寫了40多遍,後來他把寫好的碑文親自送到工地,並謙虛地說:「我躲到北戴河練了一個星期的字,你看行不行?」
八面浮雕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裝飾設計,尤其是表達紀念精神的浮雕設計,是先由史學家初選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革命運動」題材,最後經毛澤東和周恩來審定,然後調集一批畫家、雕塑家和石工,到1953年才成立美術創作組來完成指定題材的八面浮雕。
八塊浮雕分別以虎門硝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隊、勝利渡長江為主題。
在確定浮雕的主題後,專家組討論了浮雕上的圖片。確定領袖、具體的英雄人物不出現在浮雕上,敵人的殘暴場面也不會呈現太多,有限的浮雕上更多展現人民英雄英勇戰鬥、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形象。
1958年5月1日,正值五一勞動節,首都五十萬人民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儀式。
從此,這座偉大的豐碑便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也永遠銘刻在了億萬人的心中,它是無數革命先烈英雄形象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象徵
無數人的心血匯聚成最偉岸的豐碑,提醒我們時刻牢記歷史,不忘先烈。
英烈們代代相傳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正如矗立在民族復興航程中的燈塔與坐標,召喚著中華兒女在逐夢路上奮勇前行。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許可
編審: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