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聯同上海電影博物館及上海電影資料館攜手策劃放映節目「上海典藏文學電影巡禮」,在十一月十三日至二十一日期間於資料館電影院選映八部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改編自文學鉅著的電影,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欣賞上海電影對經典文學的演繹。
不少文學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探討人情冷暖或反思人性的複雜。《村戲》(2017)是從賈大山《小說精選集》裏三個短篇小說結合改編而成,講述八十年代初,河北偏遠山村村民籌備復演老戲而引發一連串的感情瓜葛和利益衝突。為了加強電影的現實及樸素簡約感,全片黑白,沒有使用配樂,並運用大量反商業傳統的遠鏡和突兀切割軟焦大特寫,來突出主角的悲涼和電影的美感。《芙蓉鎮》(1986)按年份分四部分發展,電影沿用小說的重要情節及對話來描繪女主角大起大落的一生,使看電影與讀原著的體驗相似。電影透過低光度及冷色調處理角色處於對立狀態的畫面,表現出強烈及成熟的寫實風格。女主角劉曉慶更憑她充滿情感的演繹,獲第七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殊榮。
不同文學作品對「家」有不同體會,曹禺的《雷雨》和巴金的《家》都以強烈的戲劇矛盾和複雜的人物關係揭露封建家庭的專制。是次選映1956年作品《家》,編導陳西禾力求忠於原著,以寫實風格帶出故事中的黑暗感覺,更有評論讚賞電影人物造型逼真,畫面構圖優美,與主題思想、劇情氣氛融為一體,是現實主義佳作。孫道臨執導的《雷雨》(1984),訴說一個「體面」家庭下的虛偽和殘虐。電影省掉原著的序幕和尾聲,其餘按照曹禺「三一律」的安排,統一了故事的時間、地點和動作,保留原作的戲劇張力。
魯迅的《阿Q正傳》與茅盾的《子夜》均是當時反思人性通病與社會弊病的文學鉅著。《子夜》以整個上海為背景,反映三十年代初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1981年上映的《子夜》選取了小說中最動人的人物及情節,並運用中國八十年代初揉合寫實主義及煽情劇的典型拍攝風格。背景配樂以交響樂為主軸,配上三十年代或以前的音樂,以達寫實及煽情效果。《阿Q正傳》則以村莊小人物為中心,揭露民族封閉如何阻礙社會進步。1981年的電影版本以原著文字作為旁白,再加入魯迅其他小說的元素。電影在結局中細緻地補充說明了其他角色之間的瓜葛,使主角阿Q被槍斃的來龍去脈更為圓滿,令觀眾對故事更為瞭解。
《日出》和《城南舊事》兩部文學作品都道出傳統女性的選擇往往被世俗觀念局限和扭曲。《日出》以沉迷於奢侈浮華的女主角陳白露與被賣到妓寨時寧死不屈的孤女「小東西」,帶出地下世界的悲慘現實及基層人物的人性,同時影射上流社會的虛偽無恥及殘酷惡毒。導演在電影版《日出》(1985)保留原著劇本中曹禺的文字,加入更豐富的場景如街景、大豐銀行辦公室、銀行襄理的家等,為本只有兩個場景的原著劇本增加質感。《城南舊事》原著描述女主角英子在二十年代北京城南渡過的純真童年,以及她最終跨越成長的時刻,而電影版《城南舊事》(1983)雖大致按原著拍攝,卻沒有隨原著讓英子長大,完整地保存了她的純真。飾演英子的小演員沈潔眼神純潔,對成人世界充滿好奇,將英子的天真爛漫、快樂無憂具體呈現。
各組放映均設座談會,分別由史文鴻教授、盧偉力博士、吳國坤博士和陳智廷博士擔任講者。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村戲》和《芙蓉鎮》分別為河北井陘話和普通話,均設中英文字幕。其餘影片為普通話,不設字幕。
門票五十五元,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信用卡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
有關節目詳情,請致電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頁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請留意有關放映場地、入場及座位的最新服務安排。詳情請致電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頁。
編輯:許可
編審: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