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局:在岸經濟、離岸市場

2021 年 11 月 09 日   閱讀量:15.98萬+

文| 沈明高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是中國應對全球大變局的重要戰略舉措,將推動中國乃至全球增長方式的變革,香港也不例外。

概括而言,香港將逐步展現「在岸經濟,離岸市場」戰略新局。一方面,在經濟上,積極參與內循環,聯通實體經濟內外循環,與內地經濟同步升級。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場發展上,更加突出離岸市場的地位和功能,充分發揮香港的區位優勢,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外循環發展。

加速一體化,分享在岸經濟紅利

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了多方面重大突破。 「前海合作區」總面積擴容8倍;「粵澳深度合作區」涉及橫琴全島主要地區,面積是澳門特區陸地面積的3倍多;香港特首也提出發展香港「北部都會區」,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中,廣東省更提出要全面推動粵港澳創新一體化。

隨著雙循環新經濟的發展,大灣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大灣區對內可以參與內循環,對外可以在繼續擴大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外循環的同時,拓展與東南亞經濟的聯繫,形成一個以大灣區為平台,整合內需,上連歐美日發達國家,下連東南亞新興市場經濟的全新發展格局。

從外循環到雙循環,香港可以繼續發揮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但在岸經濟的成分將會越來越重。這主要表現為1)香港將深度參與大灣區的產業分工,要素流動更加通暢;2)創新將成為資源配置的高地,為香港提供優質人民幣資產的投資機會;3)香港的貿易結構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出口為主轉為進出口並重。

明確戰略定位,以長期目標引領短期治理

在重視短期治理的同時,香港更要關注長期發展目標。長期方向明確之後,短期的一些觀望和噪音也會逐漸消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香港需要圍繞在岸經濟重建政策框架。隨著海南自貿島的建設,海南與內地的整合與區隔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大灣區內,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首先解決這個難題,即既不能簡單禁止,也不能放任之;既要鼓勵要素合理流動,又要規範不合理的套利交易行為。

同樣重要的,是要確保香港市場的相對獨立性和定價權,使香港成為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的離岸市場。從美元國際化的經驗來看,境外美元和美元債的發行,極大地提升了美元的國際地位,而人民幣的境外交易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境外發行,是離岸市場發展的核心,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之路,香港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會。

發展資管行業,帶動香港金融市場再次繁榮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上升,資管行業將迎來黃金期,是香港金融市場再上一個台階的黃金期。過去6年,儘管中國資管業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從20.5萬億人民幣增長到接近59萬億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9.3%),但中國資管業AUM佔中美資管AUM總和的比重自2016年起至今卻一直維持在25%附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資管格局會有顛覆性的改變。

首先,充分發揮規模優勢。按照聯合國的標準,1980年,全世界的發達國家人口13.1億,但中高收入國家人口只有5.1億,其他為中低收入人口。到2019年,發達國家人口減少為11.9億,中高收入國家人口則大幅增加到26.1億。中高收入人口占比從1980年的11.5%,迅速提升到目前的34%。中高收入國家人口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是關鍵力量。

其次,利用人民幣升值的機會,推動人民幣資產成為全球核心資產。在發達國家,國內消費增速相對於美國的增速差,基本決定了兩國利差的走勢。在歐洲,消費增速差在很大程度上領先利差走勢。雙循環經濟將支持中美利差在現有水平上走闊,是中國經濟競爭力相對提升的結果,支持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第三,拓寬香港證券市場的基礎。香港要更加重視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包括美元債和人民幣債;同時,加快大灣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隨著跨境理財通業務的落地,互聯互通應該從「產品聯通」升級到「金融聯通」。從長期來看,香港應該降低交易成本,因為交易是產品創新的基礎,較低的交易費用可以鼓勵創新更多的、可滿足不同需要的金融產品,而且交易越活躍、市場流動性越好,資產定價就越具競爭力。

 

bau202111097s1um

沈明高

(本文作者係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 沈明高)

 


來源: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信報專欄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