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長城重煥新生機

2021 年 11 月 30 日   閱讀量:16.37萬+

bau20211130hmvre

這是2020年8月25日拍攝的河北省遷西縣榆木嶺長城雲海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長城,跨越兩千年,縱橫四萬里,宛如一條巨龍,橫亙在中國北方遼闊大地,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像徵之一。

《長城保護條例》施行15年來,6000多名保護員成為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沿線15省區市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科技賦能長城保護,在「活化」傳承中,長城腳下一座座古村落告別貧困,古老長城也煥發新的生機。

202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範案例。

bau20211130dw9rb

2020年8月20日,張鶴珊在河北省秦皇島城子峪長城上行走。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壯大萬里長城新「護衛隊」

初冬,一場降雪後,河北省秦皇島城子峪長城內外銀裝素裹,66歲的張鶴珊像往常一樣,在這裡巡護長城。

張鶴珊家住秦皇島市海港區城子峪村。 1978年,23歲的張鶴珊踏上了守護長城之路,一把大鐮刀、一隻蛇皮袋是他巡護長城的“標配”。

43年來,他幾乎每天都要在長城上走40里山路,勸走過放羊倌,“嚇”跑過偷磚人,記錄了20多萬字的長城筆記……

「降雪後,長城更要及時巡護,積雪融水對古老的長城敵樓危害很大。」張鶴珊說,為保護長城、宣傳長城文化,他學會了抖音直播,現在他有37萬粉絲。

bau202111308rb28

2020年8月20日,張鶴珊在河北省秦皇島城子峪長城上巡護。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長城,歷經兩千多年持續營造,涵蓋春秋戰國、秦、漢、唐、明等12個歷史時期,總長度超過2.1萬公里。

長城保護並非易事。

這條巨龍,在無數山巒間蜿蜒前行,在山海關與大海交融,在偏關與黃河“握手”,一路上與群山纏綿,一直深入到荒漠戈壁。

這是一場文物與時間的賽跑。

保護長城首重法治。 2006年,國務院頒布《長城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建設長城保護員制度。

15年來,這支隊伍日漸壯大,目前長城沿線已有6000多名保護員,他們像張鶴珊一樣,成為長城保護最前線的主力。

bau20211130dtinu

這是在甘肅省敦煌市境內拍攝的河倉城(大方盤城)遺址(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甘肅敦煌西北90公里的戈壁灘中,河倉城遺址靜靜矗立。這座疏勒河畔的古城遺址是漢代儲備糧秣的倉庫,是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58歲的張建軍和55歲的妻子陳萬英,2012年作為基層文保員在這裡「安營扎寨」。夫妻倆就像兩千多年前的戍邊戰士,每天巡護河倉城遺址,一趟2小時。

起初這裡只有一方窯洞、一張床、一口井。幾年後,敦煌市文物部門幫他們建起了新房,陸續通了水、電、網絡,還安裝了監控設備。 “我們現在很喜歡大漠戈壁,想給後代留下寶貴的漢長城印記。”陳萬英說。

「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眾自覺守護長城,各地紛紛成立長城學會或長城保護協會,這是我國大力推進長城保護的一個縮影。」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文物部門力量有限,只有靠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讓萬里長城更長久傳承下去。

bau2021113055yxo

5月31日,張建軍在河倉城(大方盤城)遺址周圍巡護。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長城腳下看冬奧、冬奧賽場看長城」,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一大亮點。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河北將秦皇島山海關、承德金山嶺、張家口大境門和崇禮等4個長城區段作為重中之重。

張家口崇禮冬奧核心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就在樺林東段古長城腳下。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觀賞長城,崇禮目前正在實施樺林東段長城展示亮化工程。效果展示圖上,夜色中被燈火點亮的長城綿延於崇禮群山之間,成為冬奧盛會中的醒目背景。屆時,世界各國冬奧健兒都將領略到中國長城的風采。

bau20211130aj0yn

這是甘肅省嘉峪關市境內拍攝的嘉峪關關城南側夯土牆體(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嘉峪關關城時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像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國家文化公園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文化和旅遊部牽頭制定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在文化和旅遊部統籌指導下,長城沿線15省區市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因地制宜編制各省份規劃,細化實施方案。

bau202111309dlmp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娘子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崔廣生 攝)

北京市規劃明確「一線、五區、多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空間佈局;河北省圍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四類主體功能區和五大工程建設優化項目佈局;甘肅省成立了「甘肅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研究中心」……

交通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基礎支撐。記者從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山西省規劃建設的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主線貫穿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內外長城沿線,串聯起偏關、雁門關、平型關等眾多景區景點。

bau202111305ri9o

11月7日拍攝的山西老牛灣,長城和黃河在此「握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呂成貴 攝)

山西省偏關縣有「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的美譽。老牛灣——平型關長城風景道項目已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目前,位於偏關縣境內80多公里的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一期項目已全線貫通。這條風景大道沿線共修築了20處停車區、觀景台、驛站,均為長城文化體驗勝地。

「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不單純是通達路,更是彰顯歷史內涵的文化路。」偏關縣縣委書記王源說,在這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裡,我們能深切體會到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像徵。

弘揚新時代長城精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不屈不撓、英勇奮鬥的精神。

bau20211130j9jvl

6月3日,工人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現場施工。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長城,見證了一場又一場浴血奮戰,凝聚起全民族力量。

喜峰口,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 1933年,國民革命軍第29軍曾在喜峰口、潘家口一帶依長城阻擊日軍。長城抗戰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修建後,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關城和部分長城被淹沒到水下。它們猶如巨龍潛淵,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

bau20211130vxwkr

6月3日拍攝的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河北省遷西縣黨史研究室主任馬振說,長城抗戰點燃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中國軍民在喜峰口抗戰中取得了勝利,也是「九一八」後的首次大捷,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娘子關,自古就是軍事重地。抗日戰爭時期,娘子關防禦戰、百團大戰之磨河灘戰鬥,譜寫了中國軍民英勇抗日的壯麗詩篇。

董耀會在秦皇島山海關長城腳下長大。他說,見證無數血雨腥風的巍巍長城,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徵。

bau20211130iz443

這是2020年9月4日拍攝的河北遷安市長城腳下的徐流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如今,長城精神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長城精神,也給長城沿線貧困村落帶來生機活力。

長城腳下許多村莊偏居一隅,山多地少,曾深陷貧困。如今,村民靠著長城吃上旅遊飯,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小康村,沿長城串成了“珍珠鍊”。

20世紀90年代,娘子關開始挖掘以「雄關」「秀水」為特色的旅游資源,娘子關村民告別吃不飽飯的歷史。 2013年,娘子關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起,每年60%的旅遊收入歸村集體,村民按土地入股,目前每人每年能分紅1500元。

除了叫響「紅色長城」,深入挖掘開發喜峰口長城抗戰、黃土嶺戰役、山海關保衛戰等沿線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河北還實施長城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景觀整體風貌修復,建設長城風景複合廊道,打造長城生態文化旅遊全國樣板。

bau20211130qjo9o

6月11日,在金山嶺長城,技術人員在採集長城破損情況信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立群 攝)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的「水下長城」也正迎來新生。水庫水位漲落,加劇了風化作用對牆體影響。 2016年9月開始,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向社會公開籌集資金,對箭扣和喜峰口的兩段長城本體進行修繕。

「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妥善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古樸歷史風貌。」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勇說。

針對土質長城保護難度大的問題,近年來甘肅省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突破並掌握了錨固灌漿加固、支頂加固、表面防風化等一系列土質長城保護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護理論和工藝技術規範。

為給長城這一世界奇蹟長久留檔,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正在建立長城全線的圖像與三維數據庫。從2018年至今,他們已為5500公里的明長城牆體留下數字化檔案。

長城許多重要關口、城牆與當地生產生活區域緊密相連,保護長城永遠在路上。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研究員李哲說:「長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要用科技賦能長城保護,推動『活化』傳承,將長城文化、長城精神傳播到全球各地。」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