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燈火氣如虹——逐漸消失的香港霓虹燈文化

2021 年 12 月 03 日   閱讀量:26.17萬+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車燈、路燈、廣告牌與商戶招牌的光亮交相輝映,似乎是在為歸家路上的人們慶祝勞作一天過後休息時光的開始。

“想要知某城市有多繁榮富庶,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

以夜景而聞名的香港,除了黑暗中摩登大樓樓身表面充滿科技感的射燈、激光燈和巨大LED廣告牌,更離不開曾經四處發光發熱,如今逐漸消失的霓虹燈。

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霓虹燈是舶來品,在香港被殖民時期,製作霓虹燈的技術傳入到人們手中,經過本土元素的設計加工,才有我們今天看見的樣子。

一塊霓虹燈招牌要怎麼製作出來呢?

首先由繪圖員負責設計稿件,稿件精細度要求高,務必要交代清楚招牌的底座和光管的結構。

(圖源網絡)

(圖源:藝術D平台)

在設計的過程中,字體可是大有門道!除了各種書法字體,還有商家特別要求設計的“異體字”。

霓虹燈招牌上的各種字體。(圖源:譚智恆《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燈招牌的視覺語言》)

異體字招牌 (圖源:網絡)

除了確定合適的字體,設計師和匠人還要研究用什麼方法給文字勾線。“單勾”的霓虹光管按照文字筆劃,而“雙勾”以線條勾勒字的外框。

單鈎法、雙鈎法、雙鈎加中線、雙鈎加多條中線、平行線。(圖源:譚智恆《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燈招牌的視覺語言》)

霓虹燈牌的外框和框內設計也十分豐富多樣。為了突出招牌,還會設計一些動植物圖案增加視覺衝擊。

香港灣仔春園街大金龍招牌,已拆卸。(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森美餐廳巨型安格斯牛霓虹招牌,已拆卸。(圖源:網絡)

確定好稿件之後,匠人會將設計師的精稿手繪放大至一塊招牌的大小,然後開始製作霓虹燈管。

霓虹燈匠人製作“押”字。(圖源:網絡)

燈管是由玻璃做成,師傅將熒光粉塗抹在玻璃等管內,用火槍加熱玻璃,手工將玻璃管彎曲塑形,封口、真空玻璃管後打入氖氣,一塊漂亮的霓虹燈牌就此誕生。

往真空玻璃管中充氖氣。(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招牌數量達到巔峰。在互聯網並不發達的年代,鮮艷、簡潔、明快的霓虹燈,直接給以人們視覺衝擊,達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

中西合併的霓虹燈招牌,也成為了香港的一大特色與代表性符號。

(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圖源:攝影師Keith Macgregor)

bau20211204h4vrz

(圖源:攝影師Keith Macgregor)

但脆弱的霓虹燈無法撐過風雨的沖刷和時代變遷。

霓虹燈多數集中在較早發展起來的九龍、港島區,隨著城市發展,樓宇老化和政府地段的重新規劃,穿插在街頭巷尾的霓虹燈廣告所存在的危險日益顯現出來。

自多宗舊招牌老化墜落傷人後,2010年,香港政府便下令清拆有潛在危險的招牌。

一節節霓虹燈管被棄置在堆填區,餘下為數不多的霓虹燈招牌也只能在舊區的街道中努力尋找。

油麻地廣告燈牌掉落壓傷途人。(來源:東網)

 

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加便宜、便捷的材料以及宣傳方式替代了與時代脫軌的霓虹燈。

逐漸被拆走的霓虹燈,也是逐漸被拆走淘汰的時代,所幸保留下來的,是獨屬於上個世紀人們心中的香港浪漫情懷。

(圖源:攝影師Keith Macgregor)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