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代,孫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奮起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並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鬥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呐喊。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

孫中山(圖源:網絡)

在中國,有兩個名詞深深烙印在各地的城市道路和公共設施命名系統中,其一是“人民”,其二是“中山”,它們成為數不清的路、橋、公園的前置定語。“人民”是億萬人,“中山”是一人。在廣東,除了路、橋和公園,還有中山堂、中山大學、省立中山圖書館,以及這一人的故鄉中山市。

中山大學(圖源:網絡)

從“民族、民權、民生”到“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中山先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座橋樑。沒有他,就沒有第一次國共合作、黃埔軍校的建立。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1925年,孫中山的溘然長逝,為中國革命事業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如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囑鐫刻在廣州越秀山由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碑上。

中山紀念碑(圖源:廣州日報)

原本,“孫文”和“孫逸仙”才是中山先生常用的名字,“中山樵”是他在晚清流亡海外期間使用的化名,但經過章士釗等人的大力推介,“中山”這一稱號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深入人心。

其實,“中山”這一名稱在中國民間的傳播,早已源遠流長,這恐怕與堪稱“民族神話”的《三國演義》不無關係。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中山”證成了劉備這一匡扶漢室、追求“民族復興”的悲情英雄的政治合法性。

這一原本不起眼的北方封國,與劉備構成了一種文化符碼的綁定關係。或許,隨著三國故事在歷代的口耳相傳,“中山”早已成為民族文化心理潛意識中一個秘密的原鄉。

中山市(圖源:網絡)

1925年,為紀念辛亥革命領袖,中山取代香山,成為偉人故里的新縣名。民國時建設模範縣、改革開放初期與順德、南海、東莞並稱“廣東四小虎”,是中山這一嶄新縣域的高光時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石岐悦来路。(图源:梁志辉)

孫文路的前身因連接香山縣城西門外水陸要津,早已盛極一時。1921年,吳鐵城上任香山縣長,以不破不立的豪邁拆舊城、拓馬路,為這條老街的新生埋下了伏筆。

彈指間,一世紀風起雲湧。“紐約,紐約”是州與市的同名異指,形成“能指”的強度;“中山,孫文路”是城與街的異名同指,形成回環往復的“所指”的聚焦。這一所指,具有地理向度、人文向度、精神向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孙文西路。(图源:路华摄影集)

歧江依舊在,幾度朝陽紅。1925年,再造中國、廣布海外的香山商人群體回到原鄉孫文路,讓一條路成為大千世界的鏡像。1998年,孫文西路建成中國獨領風騷的步行街。

孫文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1866年,孫中山先生誕生于香山縣翠亨村。其父孫達成年青時曾在澳門當裁縫和鞋匠。孫中山及其長兄孫德彰都是經澳門前往檀香山。所以,少年時代的孫中山經常隨父兄來往於香山與澳門之間,澳門更是孫中山返鄉必經之地。

澳門國父紀念館(圖源:網絡)

從17歲至28歲的12年間,孫中山在香港前後生活達9年之久。從中學到大學,在香港完成了教育,他把香港稱作自己的“知識之誕生地”,認為其“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

1892年秋,孫中山自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後,應澳門鏡湖醫院之邀赴澳行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同年12月,向鏡湖醫院借銀在澳門大銜(今草堆街8號)開設中西藥局,兼任鏡湖醫院義務醫席,暗中開展革命宣傳活動。

孫中山國史徑旅遊圖(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廣州,則是孫中山晚年革命活動的大本營,也是除中山市外,擁有最多孫中山紀念設施的城市。以偉人之名,孫文路串連起粵港澳。

今天,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入發展,港珠澳大橋氣貫長虹、深中通道建成在望之際,孫文路不僅寄託著中山人的回憶、石岐人的鄉愁,更承載著大灣區的光榮夢想。

廣州中山紀念堂(圖源:網絡)

孫文路是中國的。孫中山先生的活動軌跡,遍及上海、南京、北京等各地,他更是海峽兩岸共同的精神紐帶。在他從事革命活動的年代,中國正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香山人借鄰近澳門之便利,最早睜眼看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諸領域革故鼎新,推波助瀾,成為中國文明範式轉型的設計者、實踐者。

容閎、鄭觀應、留美幼童、唐氏家族,“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貨,鄭君裡、阮玲玉的電影,呂文成、蕭友梅的音樂,方成的漫畫……

他們的名字、思想、作品已融入中國大地,融入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孫中山,是香山英傑群像中的佼佼者。孫文路,是香山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縮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孙文西路。(图源:中山市博物馆)

孫文路是世界的。中西合璧的孫文路街區融合了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巴羅克式、洛可哥式等建築風格,同時保留了嶺南建築的文化元素和南洋風情。這片濃縮的世界建築博物館,生動演繹了一個世紀之前的文明互鑒。

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在橫濱、在南洋、在歐美,聯繫起一個廣闊的海外華人世界。晚年,他將視野投向蘇聯,展開了更為開闊和進步的歷史地平線。梁啟超將中國史分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個階段。

(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新時代的孫文路,也將迎來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孫文的一生,是國破山河在的一生,是流亡於世界的一生。他既是中國赤子,也是世界公民,繼承孫中山的思想遺產,實現世紀“中國夢”,就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在百年的交匯點上,實現孫文路提質改造,既是再鑄中山的文化地標,也是擦亮中國的世紀品牌。

現在的孫文路。(圖源:網絡)

 


圖文來源:南方+全媒體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