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翻新「老野」 大澳文化活起來

2021 年 12 月 22 日   閱讀量:19.3萬+

文 | 俊朗

港人外遊無望,到訪鄉郊意慾持續增加。適逢聖誕節將至,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夥拍大澳文化協會,並獲旅發局「本地特色旅遊活動先導計劃」支持的「大澳Let’s Go!大澳文化節2021」,將於12月24至27日舉行。

市民除可乘坐舢舨穿梭河涌、到棚屋體驗大澳漁民故事外,更可在熟悉的大街小巷找到許多全新面貌的老舖,有設計系學生特意走訪大澳,用設計為老舖注入上代回憶,希望能吸引年輕人欣賞和打卡,亦讓店主及老街坊從中找到昔日回憶,是活動中不能錯過的項目之一。

大澳是香港傳統的漁村,絕對是離島一日遊不能錯過的一站,可是近年旅客激增,多了很多手作或咖啡店進駐,昔日漁村風土人情退卻了不少,有幸深入大澳文化節,從重新設計的老店中,感受平日的漁村風土以及認識島民昔日情懷。

在文化節中的項目「大澳商舖Go!」,便是由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參與協作,10多位設計師擔任顧問導師,帶領70位設計系學生為10間大澳老店翻新及設計,其中兩店與大澳淵源甚深,包括家族經營的張財記與家庭式小店車站豆腐花。

張財記 新舊融合顯信心

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蝦膏蝦醬絕對是大澳最具代表性的手信。它是一種以銀蝦醃製而成的調味料,以鹽醃製銀蝦再曝曬發酵,其後磨成黏稠狀切成磚塊售賣,賣相雖不討好,但完成品很香很吸引。

其中一家是張財記,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但原來早年店舖為「新光號」,販賣漁民出海時使用的油燈,傳至第三代張志明,石磨蝦膏蝦醬已成招牌。

張志明自言喜歡接觸新事物,令張財記與時代接軌,在社交平台上設置專頁、推出了打卡常見的蝦豬餅,在網購平台亦找到其招牌產品。因此,當他知道會有學生在其店裏實踐設計意念時,他也全力協助。

木頭車展示招牌豆腐花。

舊時的「新光號」保留在店內。

張志明感激學生的付出,並與5位學生合照。

這畫作是卓太最滿意的一張作品,她在作品前和4位學生合照。

張財記店面很簡潔。

大澳風光。

5位學生陳浩揚、彭清韻、程馨怡、李庭峰及黃鈺婷自6月起,多次拜訪店家,除一探商舖故事外,更向居民了解大澳風土,讓他們的設計更能融入當地文化。

彭清韻(Panny)擔心地說:「平時應付的只是學校功課,但今次卻要在預算內實踐出來,想用一個作品表達所有事情,成為今次最大挑戰。」

李庭峰(Larry)說:「張財記對自己的蝦膏很有信心,於是以新的霓虹招牌配合傳統棚屋棚頭作為設計,再用招牌蝦醬顏色作主色調,配合霓虹招牌和蝦醬圖像點綴,令到每個行過吉慶街的人都會見到張財記。」

的確,採訪當日,同學把作品運到大澳時,蝦膏色的木頭車令人不時回頭望,在張財記正門架設,釘上招牌,掛上油燈,並亮起張財記的霓虹招牌,大有昔日賣油燈味道,即使是大白天,仍吸引街坊目光,相信入夜後更是搶眼,難怪亮燈一刻同學和老闆都拍手叫好。

車站豆腐花 香味畫中尋

每次去車站豆腐花都要排隊,除滑溜溜的豆腐花為人熟悉外,那位態度親切的豆腐婆婆卓太亦令人印象深刻。⾃17歲起嫁⼊大澳後,卓太便開始在大澳車站售賣豆製品與豆腐花,近年來才搬遷⼊永安街現址,卻令知專設計學院另外4位學生王世堯、許芷珊、陳旭昇及吳林霞有另一番體驗。

該店前舖後居,地方有限,只能放置4至5張小枱子,牆上貼有簡單的菜單,同時也貼滿了昔日大澳舊照片。其中純手工炮製的山水豆腐花,更是當地居民家喻戶曉的美食。

為了重現婆婆遊走大澳賣豆腐花情景,知專設計學院設計系4位學生以超現實的插畫和線條繪製了兩幅立體壁畫,正門外左方擺放木頭車,右方則採用日式木牌子作為店舖菜牌。

王世堯 (Andrew)說:「大澳不只有車站豆腐花,要突出就要找出其核心價值,於是就用婆婆賣豆腐花的獨特故事成為主要設計。」

許芷珊(Sandy)指香味傳遍大澳是整個構思最難的一環,於是就用了超現實的線條和圖案處理。其中一幅就是不惜氣力帶豆腐花去賣,另一幅則是小朋友聞到豆腐花香味跑到街道擁着婆婆。

婆婆忍不住摸着眼前的作品,面露笑容說:「有咁上吓年紀嘅街坊,就可憑畫話返畀啲囝囡知,以前食豆腐花的經歷。」從面上流露的笑容,相信她也很滿意成品,腦海中泛起了段段回憶。

另有其他精彩項目,參加者可探索傳統漁村食、住、行及傳統節慶,其中「河涌巡禮Go!」約15艘巡遊船,分別以農曆新年舞獅、廟會神功戲、中秋節花燈等主題出航。

其中端午節龍舟遊涌更為香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澳節慶Go!」由多位藝術家親手製作藝術裝置,展出專屬水上人特殊文物的藝術展覽;大家更可乘坐舢舨小艇穿梭河涌,感受昔日大澳河涌內舢舨湧湧的水鄉風光,並在由棚屋建成的大型藝術裝置舞台和故事劇場,用嶄新方式將大澳漁民的故事演繹出來。快來感受這趟不一樣的大澳之旅。


來源:大文網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