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專欄 | 小寒

2022 年 01 月 05 日   閱讀量:21.22萬+

文 |  何志平

 

bau20220108zmibm(圖源:網絡)

每年西曆一月五日或六日,當太陽到達黃經二八五度時,從中國曆法中就是小寒的節氣。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從文字上的解釋,大寒應該要比小寒還要寒冷。但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觀測中,許多地方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最後更總結出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是在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多在一月九日至十七日,時間雖與「大寒」相近,但也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諺語。

bau20220105i4soy

(圖源:網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述:「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這時,天氣開始寒冷。「小寒」一過,大抵踏入了一月中,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天氣亦開始變得異常寒冷。

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著陽氣而遷移,一候時北方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二候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是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bau20220105vlu4i

(圖源:網絡)

從冬至這一天開始計算,雖然北半球所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損失至最少,在冬至時天氣未算是最寒冷;冬至以後,太陽位置雖然北移,但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仍少於散失的熱量;及至過了「三九」之日,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超過散失的熱量,氣溫才逐漸上升。

因此,在小寒節氣之中,正值溫度最低的日子,內地普遍溫度都是零下五度或以下,北京極端最低溫度是零下十五度,而東北地區近可以錄得平均溫度為零下三十度,黑龍江地區更可錄得零下四十度的低溫;反而南部地區,海拔低,正是隆冬最暖的地方,一月平均氣溫在12度左右,零度以下的低溫較為少見。

bau202201051bfjk

(圖源:網絡)

進入小寒,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因此民間習俗中在冬日吃羊肉、狗肉的習慣;然而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亦會招致反效果,所以應該要以補氣潤燥為主。俗話說「冬煉三九」,正是人們鍛煉身體的最佳日子,但切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避免因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性降低而弄傷身體。

農歷十二月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臘」在古代是一種祭禮,人們在四季都會選擇日子祭祀,當中在冬季祭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將舉行冬祭的一天稱為「臘日」;另外據說這天也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稱為「成道節」或「佛成道日」。

bau20220105heo6e

(圖源:網絡)

「臘八節」中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當日各寺院在都要唸經,並且煮粥敬佛,即我們認識的「臘八粥」。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還可以得到佛祖的保祐。

農曆臘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統稱小年,亦是今年小寒節氣的最後一天),為灶君上天朝玉帝的日子。灶君(相傳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與灶君奶奶會朝見玉帝匯報民間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君講好說話,家家戶戶會以煎果供奉,煎果以糯米糅製經油炸而成,餡裡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爆穀花、芝麻子等糖果,被稱為煎堆;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灶君的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待除夕當日迎灶君歸來,再供奉於廚房。

bau20220105f3p25

(圖源:網絡)

古人在寒冬時期,都會有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就是從冬至這一天算起,到驚蟄後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盡春來,民間叫「數九寒天」。從冬至的次日開始數起,一直數到九個九完畢,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氣候亦開始和暖了。

在這八十一天的時間,每一個九天的氣溫有很大差別,所以前人就編了「九九歌」,用來表示每一個九天間氣候的差異,以及人們在每一個九裡大體上應該做些什麼事。

bau20220105tnyr0

後來,每到冬天,街上就有一種「九九消寒圖」售賣。《帝京景物略》:「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圖一共有九行,每行九格,共九九八十一個空格。每格畫上一朵梅花,把這張消寒圖掛起來,每一天用筆染上一朵梅,利用梅花的花瓣,記出了每一天的陰晴雨雪的氣候,而民間就是以此消寒圖來避數九之寒。

在香港,辛丑年冬至时把新时代的立法会议员选出来了,到了九九八十一天驚蛰之后,下任的特首也快出台了。阴气去尽,香港也将迎来暖和的日子。

bau202201055pz55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