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濤學佛》之二十六:大足石窟

2022 年 04 月 13 日   閱讀量:15.62萬+

文 | 張守濤

 

中國石窟藝術歷來有「唐盛宋衰」的說法,大概是基於宋代佛教遠不如唐代那麼興盛,而大足石窟真正興旺起來卻恰恰是從晚唐五代到南宋達到最頂盛時期。

大足石窟位於四川省大足縣,距重慶大約有一百三十公里,從初唐就有開鑿,但為數不多,主要還是宋代開鑿的最多。現在全縣保留有石刻40餘處,以寶頂山、北山的規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大足石窟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儒、道、釋三教均有作品,而且有的還表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不愧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作。

bau202204130u10d

圖一《大足采風留影》

初到大足,登上寶頂山就被既有山崖遮護又沐浴在陽光中的大臥佛所折服,這是釋迦涅槃聖蹟。這種形式的石刻是大足石窟一個顯著的特點,很多石刻都是既在自然風光之中又得山崖的遮護,這與當地自然環境和山體的石質特點有關。

bau20220413j0ikd

圖二《釋迦牟尼涅槃聖蹟》大足寶頂山 11龕

bau20220413x9j0v

圖三《孔雀明王》大足北山115龕

bau20220413u8qk1

圖四《六道輪迴》大足寶頂3龕

所謂「六道」即眾生的六種基本生命形態,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輪迴不止,即「六道輪迴」。

無常大鬼,手持轉輪。輪中心一人為修行者,發出六道光芒,每道光上小圓圈內不是菩薩就是佛,表示「萬源發於心」。第四圈(最外圈)共分割為十二個代表轉生因果的圖案,代表了時間的輪迴,表達了眾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的運作過程,亦即佛學名詞中的十二因緣。第三圈是分為六格,上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下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共成六道眾生或六界,即所指一切有情因業力導致的六種果報。第二圈分成黑白兩個半環,在黑的半邊環中有三個小圖形,代表死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另半邊白色,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惡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第一圈(最內圈)畫有鴿、蛇、豬,代表貪、瞋、痴三毒。是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三不善根,是眾生輪迴之苦的根源。

bau20220413yxasv

圖五《千手觀音》大足寶頂8龕

千手觀音石像,距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在不足88平方米的山崖上,開鑿塑造了龕高7.7米,寬12.5米的觀音像,造型精美別緻,全身上下共有1007隻手(一說830)。一般說來,觀音造像只要有十隻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見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造三十二隻手或四十八隻手,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以達到「千」的涵義。千手觀音每隻手上,還分別持有各種各樣的器物,如日、月、寶劍、如意珠、寶瓶、蓮花、寶鏡等。大足石刻中的千手觀音,能製作的如此精美絕倫,足見製作者絕妙的匠心和虔誠的信仰。

 


來源:張守濤書畫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