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范長江到達西安和延安進行採訪,這是中國報紙上首次出現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袖人物形象,范長江也因此成為中國記者採訪延安第一人。
在大公報120年的歷史上,名記者編輯輩出,在這些人物中,范長江無疑是一個格外響亮的名字。深入西北邊塞,直擊西安事變,毅然進入延安採訪毛澤東,直至後來成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
1951年,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期間,毛澤東與范長江親切交談。
可以說,范長江在《大公報》成就了個人事業的首次巔峰,而《大公報》也因范長江的一篇篇報道收穫了廣泛的讚譽。日前,范長江長子范蘇蘇在北京接受了大公報記者的專訪,范蘇蘇表示,《大公報》崇高的報格對父親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大公報》同仁的鼎力支持更是成就父親新聞事業的重要保證。
1934年12月,一篇有關北大軍訓風潮的通訊文章出現在北京的地方報紙上。文章觀點鮮明、言辭有力,很快吸引了時任大公報經理胡政之的注意。幾經輾轉,胡政之成功找到了這個署名「長江」的年輕筆者。愛才心切的胡政之與其進行了一番長談,表達了延攬之意,這個年輕人也受到《大公報》聲望的吸引,兩人一拍即合。自此,開啟了一段輝煌的報章時代。
國難當前 匹夫有責
范長江加入《大公報》時,正是日本逐漸擴大侵華勢力範圍的時期。國內生靈塗炭,以《大公報》為代表的報業脊樑,嚴厲譴責日本的暴行,呼籲國內一致抗日。為了持續發出正義之聲,《大公報》更六易其址,領頭人胡政之也有過寧可吞幣自盡也不投降的義舉。當時,在范長江心裏,《大公報》是極有報格與聲望的,對有志於新聞事業的人而言,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就在國難當頭、戰事焦灼之際,范長江以敏銳的新聞嗅覺意識到,抗戰的大後方一定在中國的西部,而這是中國最落後的地方,應當有人去考察,發表文章,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也應該去研究紅軍北上抗日的問題,最好能到紅軍中去,徹底弄個明白。但是,耗時費事、長途跋涉,去探索未知的新聞,很多人都不支持范長江的想法,更沒有人樂意為其「埋單」。
這時,胡政之又站了出來,他不僅批准了范長江的採訪計劃,更同意預支稿費,全力支持范長江的西北之行。正是這次採訪,使得《大公報》第一時間報道了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范長江自此一舉成名,《大公報》也再度翹首報界。
延安長談 堅定信念
1937年2月,范長江到達西安和延安進行採訪,這是中國報紙上首次出現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袖人物形象,范長江也因此成為中國記者採訪延安第一人。這一次的延安之行,也成為范長江個人及《大公報》報道史上一次極其閃亮的時刻。
「當時我父親十分想了解西安事變的真實情況,在聽了周恩來的介紹之後,我父親開始對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革命的前途有了全新的認識。」范蘇蘇說,在周恩來的安排下,父親如願見到了毛澤東,而這次見面也徹底改變了父親一生的軌跡。
1937年,毛澤東寫給范長江的親筆信。
范蘇蘇說,當時毛澤東與范長江進行了一場徹夜長談,時間接近10個小時。「因為我父親是進入延安的第一個記者,所以毛澤東十分熱情地歡迎他,我父親也十分興奮,有問不完的問題。當時,毛澤東主要談了三個問題,其一是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其二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問題,其三是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
「那次長談之後,我父親茅塞頓開。他十幾年來一直思考並深感困惑的問題,都被毛澤東清楚地解答明白了。」范蘇蘇說,父親當時就表示要留在延安,跟隨共產黨一起戰鬥。但當時毛澤東審時度勢,給我父親做了另一個明確的指引,「當時毛澤東很明確地說,希望我父親盡快回到《大公報》,把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介紹給廣大人民。」
後來,范長江聽從了毛澤東的建議,即時返回了上海的大公報社,並在胡政之等的支持下,不顧國民黨的禁令,刊發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發表了《動盪中之西北大局》一文,並迅速在全國上下引發熱潮。有關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真相也得以透過《大公報》向全世界公開。
范長江 ( 右一)採訪台兒莊戰役期間與軍人合影。
消息之快 讀者驚嘆
《大公報》對范長江的支持是全方位的。這既體現為《大公報》報格對范長江從業精神的深刻影響,也體現在《大公報》同事與范長江的默契配合上。比如,當年著名的《大公報》「一支筆」王芸生就對范長江有過很大的幫助。二人合作的快訊既是當時新聞界的一樁奇觀,更是《大公報》史上的一段佳話。
據王芸生後人的回憶文章描述:「在戰地前沿,范長江經常是用軍用電話直接向大公報編輯部口述稿件。在編輯部守候的王芸生常常是在深夜接到電話,速記成文,直接送到印廠排字上版,消息之快,許多讀者都為之驚嘆。」
范蘇蘇說,《大公報》集體的氛圍和環境對父親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為此,范長江也拚盡全力,用一篇篇報道踐行着《大公報》「文章報國」的精神理念,「我父親在大公報工作四年,幾乎一直在一線跑新聞,僅僅戰地通訊就寫了二十多萬字。」
1959年,范長江(左一)與家人在廣州昆蟲所合影。
「毫無疑問,在大公報工作時期,是我父親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范蘇蘇表示,這份報紙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報館同仁們對民族前途的不斷思考,以及他們內部那種互相砥礪、彼此支持的氛圍,對我父親的一生都產生着深遠的影響,並成為他人生一筆至為寶貴的財富。
後人憶述
「《大公報》為父親提供施展才華機會」
人們都知道范長江是《大公報》的名記者,但事實上,在進入《大公報》前,范長江有着極其豐富的人生履歷。他年輕時曾想報考黃埔軍校,還加入過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教導團,成為一名學生兵,更參加過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後來他先是就讀於南京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又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求學。可以說,從政、入伍、治學,都曾是范長江近在咫尺的人生選項,但很多人都沒想到,他最終會成為一名新聞記者。
范長江人生履歷豐富,曾從政、入伍、治學,但他最終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圖為范長江在工作時的情景。
「其實,我父親對於政治、軍隊和學院的投入和離開,都基於同一個原因。」范蘇蘇說,父親從軍,是想直接投身革命,參與救國救民的事業。治學,又是想去探求解救國家於水火的真理。但無論是入伍,還是治學,當時的現實都給了他沉重的打擊,讓他一次次失望。最後,《大公報》為我父親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與此同時,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袖的幫助下,我父親才最終走上了奉獻熱血、報效國家的新聞之路。
「以天下為己任」
范蘇蘇還介紹說,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是家族先祖。根據族譜,范長江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代孫。他的祖父范延馨更是十分推崇和強調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可以說,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和追求,很早便深深扎根在父親的心底裏。
喬裝老農民 混進西安城
范長江( 左一)在西北地區考察時留影。
1936年底「西安事變」爆發後,舉國震驚,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箇中內情。在與胡政之商定後,范長江旋即踏上了西行之路,但臨到西安城,重重守軍和嚴格的盤查卻阻住了范長江的探訪之路。
范蘇蘇說,父親曾對我的叔叔講過一段「秘聞」,「據我叔叔回憶,當時為了順利混進西安城,父親便找到了一位老農,用自己的皮帽和斗笠,交換了老農的破舊布衣,隨後又在臉上塗抹了一層泥土。」經過一番變裝,范長江終於成功進入了西安城,並最終見到了楊虎城和周恩來。
「我叔叔說,後來父親還曾借用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名作,寫了一首打油詩──斗篷誠可貴,帽子價更高,若為搶新聞,兩者皆可拋。」范蘇蘇說,正是靠着這樣一股不屈不撓的勁頭兒,父親終於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了《大公報》交給他的採訪任務,同時也成就了一段業界佳話。
來源:大公報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