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問今,文物傳情。中華大地積澱着人類文明旅程中最悠久和綿長的文明精華。1921年,仰韶遺址的驚艷現世,叩開了中華文明的尋根之路,將中國歷史從夏商時期向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一舉打破了西方認為「中國歷史沒有石器時代」的謬論,也標誌着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整整一百年過去了。一代代中國考古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在地層中尋古探源,在故紙裏鉤深索隱,與古人對話,和先賢交流。百年篳路藍縷,都在為追尋一個共同答案: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的文明源起何處?

[videopress bgzXoQ2f]

生為中華兒女,我們是幸運的。在這塊廣袤富饒、厚重豐美的土地上,我們的歷代先人創造的偉大文明,至今綿延不絕。百年以來的現代考古,通過發掘出的無數默默無語的中華文物,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世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如此壯麗多彩、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奧秘無窮!

再輝煌的文化,一旦失去傳承就必然衰敗。從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發掘出輝煌的中華民族精神,既是我們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也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路徑。如何傳播好中華文化、傳承好民族精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這對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機遇,也是使命責任。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成立以來,我們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探驪得珠,持續打造精品力作,連續推出了《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等一大批傳承弘揚古典文化的精品節目,不少節目還在歐美國家受到熱捧。

今年故宮的開年大展,就是我們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聯合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特展「何以中國」。這個展覽,把全國30家博物館的130餘件國家級文物集中到了故宮文華殿,讓觀眾在斗室之內觀中華乾坤之大,俯仰之間度文明源流之長,創造了「一票難求」的參觀熱潮。我們也從中領略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的強大魅力。

就在上周,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徵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今天,總台再開新題,創作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把視線從博物館直接帶到考古現場。這是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又一具體舉措。首批將推出《古蜀記》《玉石記》《雲夢記》《尋夏記》《河洛記》《稻穀記》等6個專題,真實生動記錄「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考古探源過程和心路歷程。

bautettf6r

bautezx7zo

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为纪录片题写片名

《尋古中國》將總台「思想+藝術+技術」的創作水準再次推向高峰。我們將充分運用XR+、自由視角、大場景3D掃描等新技術,帶來大片級的視聽盛宴。我們將不滿足於對文物古迹的展示,而是以獨特的提煉和解讀,力求實現凝結其間的深層思考。

《尋古中國》既要像偵探,把零珠片玉的歷史線索,通過推理想像和數字建模,最大限度地還原為歷史現場;又要像翻譯,把晦澀難懂的符號元素,以清新的文風和年輕時尚的表達,為觀眾道破玄機;同時還要像一位哲人,引領今天的受眾如何理解和感悟華夏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感知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我們有信心,這場別開生面的尋古之旅,必將帶領觀眾放飛奔騰的想像力,跨越時空,觸摸煙火,與華夏先人同喜怒、共哀樂,形成心靈的激蕩。

[videopress ERLRS8tt]

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當總台持續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節目的時候,就是中國國家媒體對「何以中國」持續不斷的回答,也是對「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持續不斷的回答。

依然記得總台打造的精品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最後盛典上,17位博物館館長共同吟誦了一首《何以華夏 何以中國》的詩篇,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是以華夏,是以中國,是以傳承,是以輝煌。」我也希望以今天的我們,以一份份創意、一件件作品,永不停歇地追尋和謳歌我們先賢所創造的偉大文明!

涓滴匯海,必有所成。終有一日,一如我們凝視祖先的輝煌歷史一樣,我們能滿懷自豪地說出:「是 ,以中國!」

 


來源:CMG觀察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