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小寒」,圖源:大道
新年伊始,又至小寒,一年當中最冷的日子到了。
每年西曆1月5或6日,當地球到達太陽黃經285度時,便是中國曆法節氣小寒。小寒的特點是寒冷,但卻還沒有冷到極致。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意味大寒應該要比小寒寒冷得多。然而古人在長期觀測中,發現許多地方小寒卻比大寒冷,可謂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於是總結出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是在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多在一月九日至十七日。時間雖與「大寒」相近,但也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諺語。
圖源:網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述:「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這時,天氣開始寒冷。「小寒」一過,大抵踏入了一月中,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天氣亦開始變得異常寒冷。所以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有「小寒勝大寒」一說。今年「小寒來得早,春節早脫襖」,龍年春節期間會比較暖和,氣溫回暖得快。
古人更以花、鳥、草、蟲等物候表像為每個節氣進行註解,每個候(每五天)有一個候應,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物候,作為這個候的物候反應。然後把每個候的候應統合在一起,組成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個候應。小寒可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著陽氣而遷移,一候時北方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二候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是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二十四節氣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鳥類作為物候標識的。因而「禽鳥得氣之先」,鳥類在感知陰陽之氣流轉方面有難以比擬的天賦。
圖源:網絡
進入小寒,紅梅含苞待放,正是探梅好時光。梅花的花語素有迎春開放、不趨榮利、激勵人立志奮發,還象徵傳春報喜。故此人們多會在小寒時節出門,細細品味觀賞孤雅幽香的梅花。
冬季飲食以進補為主,日常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民間有在冬日吃羊肉的習俗。然而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亦會招致反效果,所以還應以補氣潤燥為主。廣東這邊,小寒節氣這天家家戶戶習慣吃糯米飯。因為糯米飯不僅口感獨特,而且有補中益氣、抵禦寒冷的功效,在寒冷的節氣裏吃糯米飯最適宜。
圖源:網絡
古人在寒冬時期,還有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就是從冬至這一天算起,到驚蟄後六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盡春來,民間叫「數九寒天」。前人還編了「九九歌」,用來表示每一個九天間氣候的差異,以及人們在每一個九天裡大體上應該做些什麼事。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一直數到九個九、八十一天完畢,氣候亦開始暖和了。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於古人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故稱十二月為臘月。臘祭源自我國古代民間傳統祭祀文化之「歲終之祭」, 是冬季酬謝有關收穫的鬼神的祭祀,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應劫《風俗通。義》云:「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的本義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
圖源:網絡
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雖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完全不同。臘祭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在民間都會男女齊集,熱烈參與,具有慶祝豐收、慰勞勞動人民的意義。
「臘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血緣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根源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社會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借此遊樂一番,亦有逐疫送瘟而迎春之意義。自周代以後,臘祭之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亦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感恩節」!。
圖源:網絡
歲末臘祭,意喻新舊交接不忘本,有風有雨是常態。新舊,不單是指人才更迭輩出,更是指思想、方向、形勢,和一個時代之始末!縱《史記·伯夷列傳》有載,「天道平分,與善徒雲。賢而餓死,盜且聚羣。吉凶倚伏,報施糾紛。子罕言命,得自前聞。嗟彼素士,不附青雲!」說「天道是公平分配」的,是一句空話嗎?萬惡不赦的猖獗大盜長命百歳,賢士善人卻率先餓死!吉凶的依附和善惡的報應都沒規律可言。歷史長廊裡成千上萬的忠賢烈士,都盡是那些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和屈屈不得志者,也只能為他們歎氣而已。然在今年臘祭,歲回律轉。在這辭舊迎新的轉接時刻,讓我們以無盡感恩之心,向那些歷盡了風雨洗禮,但依然埋頭奮鬥、砥礪前行,甚至默默無聞、寂寂無名、悄然奉獻犧牲,以及備受誤解委屈卻永不言敗、仍負重邁進的大人物、小人物,有名、無名人士,鞠一大禮!
圖源:網絡
冬至陽生,香江吾鄉,吃水不忘打井人,如今的我們都是在祖輩前人,乃至不盡無名英烈的肩膀上起步並站起來的;當要永遠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要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更要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編輯:方方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