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在馬來西亞最大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重選塵埃落定後,舉行了總會長職權移交儀式。卸任總會長的翁詩傑(左)正式交棒予蔡細曆(右,原馬來西亞衛生部部長),昭示著馬華公會正式步入“蔡細歷時代”。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公會(MCA)。馬華公會是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個單一種族政黨,有的媒體也稱馬華黨。因為該黨所有黨員皆是由馬來西亞華人和具有華人血統的公民組成,所以定名為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目前該黨為馬來西亞第二大黨。
拿督斯裏(馬來西亞州封銜中的最高級別,通常只有首相、政府部長或高級官員才有資格被冊封)蔡細曆,1947年1月2日出生,祖籍廣東汕頭,馬來西亞華裔政界人士,來自柔佛州峇株巴轄。其配偶是拿汀斯裏黃薛卿,育有3個孩子。
在馬來西亞華人圈中,蔡先生絕對是個充滿爭議的大人物,也可以說是個另類。
不管在華人圈的什麼場合,蔡先生都是焦點。
2008年,蔡細曆因與一女子在酒店偷情被人拍下光碟,光碟在社會廣泛流傳,蔡細曆因此辭去所有官職和黨職(包括衛生部長、國會議員和馬華副主席職務)。令人驚訝的是,在接下來的馬華黨選中,蔡細曆高票當選署理會長,但旋即又被馬華開除。
而後,經過跌跌撞撞、兜兜轉轉,蔡細曆竟然成功逆襲,意外勝出,當選馬華總會長。
我對先生政見什麼的並不感興趣,但其對故鄉潮汕的理解,讓我又一次感到十分驚訝(前一次驚訝是光碟事件)。
2011年7月16日,那時我正在馬來西亞半工作半度假,在打巴韓江公會慶祝成立20周年大會上,我見到了如雷貫耳的蔡細曆先生。
確如傳聞的那樣,先生給人感覺雷厲風行,行如風,聲如洪鐘。
在時任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署理主席吳源盛的“撮合”下,我才得以和蔡先生躲到安靜一點的角落,聊聊一些我感興趣但他不一定感興趣的話題。
左為吳源盛先生,現任馬來西亞潮州工商總會會長,我們認識近20年了。
我問蔡先生,作為一個有名成道的海外華人,對故國家鄉有什麼印象、什麼感覺?他說,什麼都沒有。
“我生在馬來西亞,從來就沒去過什麼汕頭。我的父親告訴我,千萬別回老家,那裏的人都是不講誠信的!”
看來是傷得不輕,先生才會如此決然斷然。不過靜下心來,先生還是一五一十地給我掰扯清楚了。
其實很簡單,就是早年間,那時交通、通訊很不方便,老家的叔伯兄弟來信說要重修祖墳,請先生的父親出錢。錢出了,但結果呢?祖墳沒修,錢被親戚們分掉了。此後,先生的父親再也沒回過汕頭,也教育孩子們不要回。
正因為有了這個“梗”,耿直的蔡先生就這麼一直“梗”下來,心結不好解啊。再一想,老小孩一個嘛。
那就換個話題。正因為這個話題,我開始崇拜蔡先生了。
先生跟我談了他對海內外潮團的一些擔憂,簡單說就是危機感。以下是當時我們的部分對話記錄,挑重點的說吧。
先生跟我聊天,一直都是“橫眉冷對”,他的機要秘書在一旁也是“戒備森嚴”。
。
問: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已經走過30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化的變遷,對於如何保持我們年會及社團的青春活力,增強凝聚力,擴大影響力等問題,您是如何看的?
答:目前來說,在馬來西亞也好,在中國也好,“轉型”都是熱點中的熱點。對於我們的潮屬社團來說,當下的“轉型”也是相當重要。
任何一個鄉團、社團,都要有老中青。年輕一代無論是教育水準、生活水準都比我們的前輩高,他們對各方面的要求較高,思考力也較強。很多年輕人對社會工作、對政治、對鄉團都沒什麼興趣,甚至可以看到全世界民主制度的國家,年輕一代出來投票也是比較少。他們都認為鄉團的組織都是一年開一兩次大會,或者搞一次就職典禮的晚宴,所以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活動,就不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取得共鳴,他們認為這些事情跟他們關係不大,所以他們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大會每年一次,晚宴一次,就職典禮過後就沒有什麼動靜了,這怎麼能夠吸引年青一代呢?在100年前,整個社會跟現在比是完全不同的,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場所,交通、通訊業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今天你如果不搞多樣化的活動,年青一代就會認為你們所做的就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社團要做一些跟年青一代有關系的,比如一些教育的課題,一些研討會,甚至旅行,學唱歌、學舞蹈。這些東西你如果不改變,還是老樣子的話,就很難吸引他們參與。
全球目前有近200個國家,華僑有5000萬,但是鄉團組織越來越少,出席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少,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出席過,那是跟著父親去的。我認為,鄉團組織是要有經濟來源的,沒有經濟來源你怎麼樣去做這些活動?就不能去運作。所以,從長遠來看,一個組織沒有有多樣化的活動和經濟來源是很難生存的。對於一個鄉團來說,會所相當重要,因為有了會所就可以有經濟來源,還可以給同鄉一種歸屬感,因為有了會所,他們就可以來參加一些活動,加強聯繫。
但事實上,很多鄉團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了,久而久之就消失了。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新加坡,踴躍、熱情參加鄉團活動的人很少了,潮人連潮汕話也不會講了,很多都是講普通話。所以要怎樣來落實這些,做一些改變不簡單。
。
問:您有什麼建議呢?
答:我的建議就是,要有經濟的來源,領導人要比較有創意,能瞭解年輕一代的需求。如果跟年輕一代脫節,那要辦好這件事就很難了。現在很多人都在家裏不講方言(潮汕話),我的孩子還會講潮汕話,但孫子就不會講了。可是一提到鄉團,他就沒有興趣,因為他的朋友、同學覺得參加鄉團都是很老套的活動,他們會批評他。
同樣在中國大陸,鄉團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而商業領域的社團組織是越來越多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關係到經濟的來源、利益的關係,他們必須要有一個聯絡網。另外一個轉型就是,潮州會館有些商業的活動,使到他們有利益,講來講去就是“錢”,沒有“錢”就是萬萬不能的。
。
問:您的意思是對鄉團的發展很是擔憂?
答:對。世界的潮人我認為會越來越少,因為在海外很多年輕一代不會承認自己是潮汕人,好像馬來西亞的潮人他們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你到泰國去,潮人的特徵都不明顯了,因為很多都日趨同化了。很多年輕潮人,知道你是潮人,他也不會跟你說潮汕話,前輩們都跟你說潮汕話,可是年輕的不講。
我最近去老撾的首都萬象,有一天晚上去一個飯館吃飯,我一看那些菜就知道這家飯館是潮汕人開的。我就問服務員小姐,我說你是不是潮汕人,他讓我問她老爸。她老爸說是潮汕人。他問我從哪看出來的,我說從你們飯館做的這些菜我就看出來了。因為潮州菜很有特點,做魚更有特點,我們做的魚是公認的好吃。
也就是說,如果你問那些年輕人是不是潮汕人。他想承認但又不敢去承認,因為他不會說潮汕話。年輕這一代都不注重這些了,也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認為越來越消失是肯定會發生的。我從1986年開始參政,當時我出席過的鄉團活動,都有很多人參加,年輕的也有,但是現在在馬來西亞參加的30歲以下的就很少了。
所以,鄉團一定要與時俱進“轉型”,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
。
本篇文字有點長,該結尾了。順帶說一下,受蔡先生影響,其次子蔡智勇已早早步入馬來西亞政壇,先後在農業部、國際貿易及工業部、財政部任職副部長。
。
【作者简介】:
許繼升,資深媒體人,文化評論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原香港潮商衛視執行主席、總編輯,《世界潮商叢書》編委,《潮人縱橫》雜誌總編輯。廣東省新聞獎、潮學獎、國際潮人文學獎獲得者。現任潮汕印象國際傳媒(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輯: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