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君度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香港航空攜手,《大公報》號飛機飛上藍天。


“浩宇任馳騁,《大公報》翱翔。九霄雲路初啓,氣勢破穹蒼。揹負百年宏願,凝聚萬千期盼,今日夢昭彰。仰首望天際,逸興正飛揚。憶征程,經風雨,志如鋼。傳媒使命肩扛,報業綻光芒。且看銀鷹展翅,更待聲名遠至,佳績譜新章。墨韻伴雲舞,青史永留芳。”


1939年10月20日,中國首架以媒體命名的滑翔機——《大公報》號在成都成功首飛。這一壯舉誕生於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承載着民族救亡圖存的熱望。彼時,日軍憑藉空中優勢對中國實施狂轟濫炸,發展航空力量成為迫切需求。《大公報》作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積極響應“航空救國”號召,通過募集資金、倡導滑翔運動,推動中國航空事業的起步。


資料記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天津電報局員工通過《大公報》發起募捐救國飛機基金,最終籌得4萬餘元。因資金不足購買軍用飛機,《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提議將此款項用於發展滑翔運動,認為青少年滑翔訓練是空軍發展的基礎。


胡政之在1935年赴日考察後,深刻認識到滑翔運動對軍事的重要性。1937年,《大公報》委托中國滑翔先驅韋超從德國訂購大型滑翔機,並計劃於全運會期間獻機表演。然而,抗戰全面爆發後,滑翔機歷經波折,最終通過香港轉運至內地。


1939年11月,重慶珊瑚壩機場上演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飛行表演。《大公報》縂编辑張季鸞出席了滑翔機的飛行活動。1939年11月,重庆邀请韋超駕駛《大公報》號滑翔機,在教練機牽引下脱離升空,完成翻筋斗等高難度動作。這場表演不僅展示了滑翔機的技術潛力,更在日軍頻繁空襲的陰影下,為重慶民眾注入了一劑“精神強心針”。現場萬人歡呼,《大公報》記者徐盈記錄道:“滑翔機如同人造雄鷹,在霧都的天空劃出希望之翼。”
韋超主持的滑翔幹部訓練班在成都成立,培養軍事滑翔人才。1941年,中國滑翔總會在重慶成立,《大公報》發表社評《青年飛上天去!》,呼籲全國青年參與滑翔運動,目標“五年內練成十萬空軍”。
1943年,首架國產大型滑翔機《大公報號》問世,並於次年試飛成功。此舉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從依賴進口邁向自主研製的重要一步。
《大公報》號不僅是抗戰時期中國航空事業的象徵,更體現了媒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大公報》通過資金募集、輿論倡導和實際行動,將“航空救國”從口號變為現實。韋超等先驅的犧牲與堅持(韋超因滑翔事故殉職),則展現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擔當。正如胡政之所言:“滑翔運動是青年飛向藍天的起點,更是民族復興的基石。”

《大公報》號的飛天歷程,是抗戰史中一段鮮為人知的壯麗篇章。它不僅是技術與勇氣的結晶,更在民族危亡之際凝聚了人心,為中國空軍的發展埋下火種。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媒體的社會責任不僅在於記錄時代,更在於以行動推動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