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金填

2025年2月2日

bauteigw56

「多元藝術互動座談會」,2025.2.7日,在泉州中山中路175藝術空間舉行,我提前十分鐘抵達。剛進門,便見夢如優雅地舉起雙手遠望。旁邊展示著她多年前的手寫詩和她先生的手抄作,字體中透露出夢如細膩中的浪漫情懷。林先生的字跡渾厚有力,剛柔並濟,完美融合了生命歲月。我認真閱讀了那些綻放在人生路上的生命之花,不禁感慨,究竟是怎樣一位女子,能如此見性見真!

不久,策展人達民也到了,我們像老朋友一樣聊起了家常。他始終帶著真誠的微笑,談及夢如與他的交往,內心總是充滿激情,仿佛能穿透時光,分享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上次為了讓夢如在月記窯燒制的作品安全抵達香港,他特意乘坐高鐵送到深圳,這份情意讓我深受感動。

隨後,傳芳兄與太太到來,我迎上去擁抱這位兄長拜年。傳芳兄在油畫上曾給我諸多良好建議,是我們志趣相投的摯友,每次見面都毫無生疏感,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bautenj2u

座談會在二樓「藝術多稜鏡展廳」舉行,上樓時已高朋滿座。夢如在那裏忙碌招呼,雖然她並不擅長此道,但真誠的笑容卻彌漫了整個空間。雅藝的學生們也來助興,我微笑著打了招呼,旁邊一個小女孩纏著思思,讓我感歎時光飛逝,孩子都已長大。

座談會輕鬆開始,由夢如主持,各路朋友依次發言。培明兄講得尤為到位,他從生活環境的影響談到了夢如創作多元的內在起源,看見夢如封筆、複出後仍不斷持有創作的熱情,他覺得可以稱之為「夢如現象」。傳芳兄則從創作方向上指出夢如在抽象語言上的獨特性,具有超出“畫意”的美感,建議她更深入地探索,無須在不同風格中徘徊。大家在各自的領域裏解讀夢如,戴冠青老師的話語帶有學者風度,點到了夢如的知性、創新的一面,並從“神性”角度剖析了她創作背後的深層邏輯。

“老三羊”依舊淘氣,有他在,氣氛總是輕鬆愉快。他一開口便迎來高潮,調侃現場有三位“不會做人”的對象,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在笑聲中,我們見識了“大詩人”在生活中的詩性。

中午,我們移步到華僑大廈用餐,三桌高朋分別就坐,沒想到夢如的丈夫祥麟兄長就坐在我旁邊。上次他與夢如來月記窯時,我們並未深聊。他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雪泥鴻爪》,拜讀後深感其學識,對古典詩詞的深厚素養,令人敬重。後來與世哲談及夢如時,我總說林先生高知厚識,與夢如真是一對才子佳人。世哲去世後,我相信祥麟老師的詞定能讓世哲心滿意足,這也是他生前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雖然他已離去,但我們心中始終裝著他。此次媳婦詠梅代表世哲參加,我對她說世哲有個願望,就是想出版《泉南舊事》,雖然他已不在,但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幫他實現,詠梅聽後很高興。

未曾想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帶來了今天激蕩的思想交流。戴冠青老師和林祁教授詢問是否有人可以順路帶她們一程,我主動提出可以送她們。在車上,雖然我與冠青老師並不熟悉,但幾段交流便讓我們的友情有了質的提升,思想上的共性讓我們在問題上產生了共鳴。她在中駿世界城先下車後,我繼續送林祁老師前往動車站。這時,車裏仿佛還回蕩著剛才的精彩對話。林祁談到了蔡國強的神性色彩以及生與死的哲思問題,十來分鐘仿佛播放了一首雄壯的生命之歌,在生死的浩瀚宇宙中顫動。我們相約到德化再聚,她說也許會約上老蔡和幾位朋友來一次思想大碰撞。是的,思想的碰撞或許是藝術最後的聖城!

bautegv801

【作者簡介】:

吳金填,福建泉州鯉城區浮橋人,著名旅德陶瓷藝術家。1974年出生,2004年遊學旅居德國,2008年底回國。他興趣廣泛,水墨,書法、繪畫,音樂、雕塑,年輕的藝術家吳金填曾經在上海關門研究書畫陶藝創作。2009年初春,他來到福建泉州,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在瓷都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意外發現了一座馬上要被推為工業用地的,明清朝代的名窯–月記窯,吳金填借助400年前頗有影響的古窯址,創辦了「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中心,這是中國古代至今仍可以燒製瓷器的,薪火不熄的「月記窯」,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陶瓷藝術家加盟。中、德、法、美、日波蘭、新西蘭、俄羅斯、印度、立陶宛等二十多個國家的陶瓷藝術家們,用現代的思想和眼光在「月記窯」進行創作,掀開了古瓷都濃墨重彩的一頁。


編輯: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