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出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是首位內蒙籍航天員。作為一名內蒙古人,他對航天員這三個字有着美好想像。二十多年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那時正在讀中學的王傑,第一次知道航天員這個職業。心懷航天夢,王傑本科考入瀋陽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力學專業碩士學位,其間實現碩博連讀,繼續向工程力學方向深造。

2016年,28歲的王傑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後加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據報道,在五院工作期間,他一直承擔空間站相關型號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攻關等任務。剛來五院時,作為「航天新兵」的王傑就勇挑重擔,在技術室領導同事的指導和支持下迎難而上,牽頭開展5項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攻關,有力支撐了相關方案基線的確定,推動型號研製任務順利進行。
「王傑是一個非常寧靜專注的設計師,非常有韌性,非常能堅持。再繁瑣的工作,他都能平靜地做好,做到極致。」曾經的督導師這樣評價王傑,「在他的身上,有着載人航天精神的鮮明印記。」在工作中,王傑不僅勇於創新突破,潛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而且積極參與到型號總體方案設計中。

面對海量的計算分析,王傑總會這樣說:「我再試試吧。」「我們再一起討論一下。」「我再換個方式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靠着這樣的勁頭,短短數年時間,王傑就快速地成長為一名「經驗老道」的主管設計師,得到了型號總師和同行專家的廣泛認可。
憑藉過硬的素質和能力,王傑成功入選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完成從「空間站建造者」到「空間站居住者」的轉變。「我們跟王傑開玩笑,說他在航天員隊伍裏,是最懂總體設計的那個,是最會『調頻演奏』的那個。」「我們跟他說,以後上了天,『你自己設計的你自己去維護』。」曾經五院同事這樣跟王傑說,而王傑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溫和、低調」。

他透露,在23日舉行的見面會上,王傑表示,作為神二十任務航天飛行工程師,自己主要負責平台照料、設備維護維修、應急故障處理,以及失重防護新技術、人機協同等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他說,相信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在地面科研人員的全力支持下,乘組一定會以昂揚的狀態、密切的配合、精準的操作,管好用好維護好我們的「太空家園」,以實際行動建功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據公開資料顯示,王傑,男,漢族,籍貫內蒙古巴彥淖爾,博士學位。1989年9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0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2020年9月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來源:點新聞及中國載人航天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