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嶺雪 何佳霖
【背景資料】:
1941年12月8日淩晨,日軍主力在炮兵、空軍、海軍的配合下,從廣州出發向香港發起了猛烈進攻。12月25日,香港淪陷。
【地點議題】:
香港元朗鄉下的一座客家大屋,爲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營救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的一個根據地。名爲“秘密大營救”教育基地。茅盾著書《脫險雜記》,幷稱此次營救行動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文化名人鄒韜奮于1936年3月從上海前往香港,和好友金仲華著手籌辦《生活日報》。辦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衆文化”,力求“從民衆的立場,反映全國民衆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積極宣傳抗戰救亡思想,進而推動西南的愛國救亡運動。
而茅盾先生于1941年9月1日創辦綜合性文藝半月刊《筆談》,宣傳抗日。1941年12月停刊(共出7期)。
梁淑溟先生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創辦《光明報》幷擔任社長,以宣傳抗日。1942年脫險。
此時的香港,大批難民往北撤離。在東江縱隊的幫助下,鄒韜奮(1942年)秘密赴廣東游擊區,幷于1月輾轉來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同時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謝一超接受了“搶救著名民主文化人士”的特殊任務。與縱隊先後營救了被日軍搜捕的何香凝、柳亞子、梁淑溟、茅盾、鄒韜奮、戈寶權、胡繩、胡風、丁聰等愛國民主人士及文化名人和其家屬八百餘人。
我們回到藝術家創作的巨作《香港大營救》。該畫加上款識後,尺寸爲97cm X 200cm(水墨麻紙 綜合材料 入選2024年第十四届全國美術作品展)。在構圖與表現方面,作者可謂頗費心力,大處小處的表達絲毫不馬虎。以審美的標準去掃描,方寸內外全無死角,點滴可品出其韵。畫中有十位人物,從下往上看,右下邊是一位稚氣未消的年輕戰士,頭上戴著綠色的樹枝帽。憂鬱的眼神中透出國破家亡的無奈與傷感。以一張完全沒有喜悅的臉來表達希望,那是怎樣的呐喊?這是藏著雷霆般的沉默啊!雖然國破,山河依舊。億萬同胞不能停歇,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年輕的臉龐帶著饑餓與焦灼,畫家在表達一個民族的憤怒。雙唇開啓却沒有話語權,這是積弱貧窮的民族心底的悲哀。這是作爲人必須要抗爭的最後底綫。畫家在綫條與色彩的運用中,布局十分周全,情感與情緒拿捏得非常謹慎到位。即使要表達憤怒,他沒有誇張的憤怒狀,手握鋼槍却沒有變形的表情,這個小小的士兵,代表的只是每一個中國老百姓的姿態。他把恨和希望都藏在骨子裏。這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性格,這是幾千年來內斂的力量與秉性。在整個畫面中,他是唯一著綠的部分,山河在我這裏,在億萬個我這裏。緊握槍杆的手指透著一個民族即將爆發的力量與脉搏。這股力量藏在每個骨胳之間,活著是人的權力,平等是人的尊嚴。對于這個無名的戰士,他代表的絕不是個體,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明天。左邊手拿著英製海巡燈的青年戰士,嘴唇緊閉,雙眼炯炯有神盯著前方,那是敵人所在之處,那是侵略者闖進來的方向,他的眼神就朝著那個方向。綁挂在肩上的就是他的隨處行軍露營的鋪蓋,家在哪里?親人在哪里?國恨家愁藏在他的眼眸裏。世界多麽黑暗,在條件艱苦的時期,現實需要照明燈,精神需要燈塔的指引。多少英雄捨生忘死,爲民族爲國家謀出路。兩個青年對上的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兵,這個老兵的表情趨于平靜。臉孔只是一種象徵,儼然一個已經光榮犧牲的墓碑上的名字一樣靜默。這種平靜透出戰場上的英勇沉著與破釜沉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正如:宋代詩人陸游的 “群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縱橫滿戰場。雪上急追奔馬迹,官軍夜半入遼陽。”保衛家國是戰士的責任。此處,畫家彰顯精神色彩較爲濃重,深黑色的槍頭,黑色鬍子與布滿溝壑的臉形成一致。這是對一場侵略戰爭的反抗與一個軍人的視死如歸。
第四位(第三排左邊帶眼鏡的)是大文豪梁漱溟,儒雅中透出一個文人志士的鋒銳思想與骨氣。即使是泰山崩于前,也無法打亂他內心剛强的意志。梁先生的額頭飽滿而空曠,這是刻畫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與鬥志。中國要崛起,這是沒有商量的餘地。這個民族有自强自信的决心,有痛定思痛的能力。以致他後來說出:“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第五位是著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她是廖仲愷的夫人,雍容大氣的面容,透著東方女性的智慧與魅力。柳亞子與何香凝從香港逃離後在海上漂流七天七夜時,見證她的置生死于度外的堅强與風骨,對她十分敬佩。特地在《流亡雜詩》中贊揚她:“一老南天顧命身,千魔萬怪敢相攖,劫餘仍遺同舟濟,攬轡中原共死生。”表達她甘苦同行的品格。第六位是拿著《筆談》半月刊的茅盾先生,目光沉穩,畢生以筆爲槍,爲民族的强大崛起而奮鬥一生。和他一樣矢志不渝的堅持辦報宣傳抗戰的鄒韜奮先生,(第二排右邊執筆者)尤其矚目,凝神之間,似在用紙筆記錄著民族存亡的至暗時刻。在最艱苦的歲月把對國家的感情付諸于行動,他們為民族生存而吶喊的精神與著作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這才是一個民族的脊梁與靈魂該有的模樣。
作品中有兩處深具意義的手值得關注,一是扶著眼鏡的手(中間第三排右邊,在港組織營救的地下工作者連貫先生),一派歷經艱險後的氣定神閒;一是劫後餘生的柯爾中尉與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緊握的雙手,他們的歷史性相遇,是國際反法西斯陣營聯合抗戰的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不能不提:1944年2月11日,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中美空軍聯隊執行轟炸香港啓德機場的任務,第三戰鬥機大隊32中隊飛行員唐納德·W·克爾(亦寫作“柯爾”)中尉座機油箱中彈起火,他跳傘逃生。柯爾中尉在跳傘後經歷了從蒙難到脫險48天的傳奇經歷。在日軍大肆搜捕的危險環境中,柯爾最終被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營救出香港,幷在深圳的坪山等地休養了13天。直到康復,共産黨地下組織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爲他送行。前後經東江縱隊營救脫險的盟軍官兵共百余人。在《大營救》的畫作中,作者對色彩與造型的處理,既有歷史的冷峻與沉重感,也表達作者對于民族苦難的感懷與對先輩們的崇高敬意。
方遠教授早年畢業于福建師大藝術系,受到留法歸國的著名油畫家、教育家謝投八教授的賞識與栽培,爲日後的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經選拔到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研修兩年。他當年創作的大型壁畫《遊子情–僑史紀事》即以史詩般的藝術語言謳歌了百年華僑歷經艱辛、心繫祖國的赤子情懷,作品首次亮相六屆全國美展。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又看到他創作的《香港大營救》,我們從中領悟他既保存了民族優良的傳統畫風,也融匯了西方近現代繪畫的觀念與追求的藝術視野,尤對色彩語言形成了獨特的感悟與審美。他的形體素描簡約靈動,不倚重明暗光影亦能感覺造型的厚重。他對綫條的準確表達體現得出神入化、行雲流水而自見法度,在動態表現與個性塑造亦獨樹一幟。在紛繁的色系中讀透色與色之間的相克相融,從而獲得出奇制勝、相得益彰的視覺意境。
詩是心中畫,畫是眼中詩。審美的品味即是人的品味,對于方遠教授的作品那些未讀懂的部分或說不出的道道,我們就慢慢體會吧。
.
【作者簡介】:
秦岭雪,福建南安人,現居香港,中国作協會員,中国書協會員,中国書協香港分會副主席。著有詩集《流星群》,《情縱紅塵》,藝評集《石橋品滙》《鹿堂閒箋》,散文集《故鄉的小食》等多种。与陳文岩合著書論《夜半无人詩語時》,詩論《岩雪詩話》兩种。并有書法集多种行世..。
何佳霖,女,詩人,畫家。常用筆名度姆洛妃。中国作協會員。香港女作家協會會長,文滙報影評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詩集,獲多种重要奬項。
編輯: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