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和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賽諾菲巴斯德支持的“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上,首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疫苗發展差異與建議的《粵港澳健康灣區藍皮書——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佈。

發佈會現場

藍皮書由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全國知名高校及港澳專家合力完成,通過梳理和對比粵港澳三地的預防接種服務體系、疾病防控現狀及創新疫苗發展等差異,提出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的建設性建議,擘畫了未來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的新藍圖。

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子健強調,“藍皮書突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疫苗創新發展對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產業發展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價值,對塑造‘健康灣區’提出了戰略性的建議,同時將對內地疫苗政策、疫苗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地专家现场就大湾区公共卫生发展与展望话题进行讨论

藍皮書指出,大灣區居民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與疫苗預防接種意識、對於疫苗接種的需求也更加趨同,但因三地的疫苗准入制度、疫苗產品供應、防控免疫策略等差異,直接導致大灣區居民多樣化的優質疫苗接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尤其是給大量在粵常住港澳家庭的子女預防接種帶來種種不便,當地居民跨境流動接種疫苗成為常態。

藍皮書顯示,在疫苗可及性方面,三地上市疫苗種類差異明顯,主要表現在聯合疫苗和其他創新疫苗上。港澳由於較早接受ICH,進口疫苗品種豐富,其中香港27種、澳門23種上市疫苗來自全球四大疫苗企業,上述進口疫苗中有8種疫苗中部分在珠三角九市尚未有同類產品。

此外,香港和澳門常規免疫預防的疾病種類、使用的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程式以及覆蓋年齡,均與大灣區內地九市有所不同。

 

粤港澳三地疫苗可及性及覆盖年龄对比图

藍皮書建議,要加速大灣區預防接種一體化的落實,提高疫苗接種服務便利性與可及性,建立三地疫苗監測資訊管理系統互通共用等,推動大灣區疫苗接種服務、免疫策略的趨同,從而破除粵港澳大灣區三套免疫體系對人才流動、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掣肘,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大灣區民眾生活便利度,吸引更多港澳及國際人才共同參與建設國際一流的大灣區。

雖然粵港澳三地存在以上差異,但是可以借助這種“落差”,實現三地優勢互補,在疫苗創新方面進行融合發展:即在註冊環節,香港、澳門可迅速上市在海外其他地區上市的新疫苗,疫苗國際化程度高、品種豐富;在研發生產環節,港澳可借力內地研發能力,降低對國際疫苗的依賴;在批准上市環節,港澳地區可參考內地疫苗流通和接種點滲透的特點,優化自身接種體系;在應用環節,頻繁的人員交流,可推動灣區疫苗接種服務的趨同等。

 


圖文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