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籌建近5年,其間經歷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但在管理團隊的努力下,如期於今年7月開幕。該館副館長王伊悠近日接受記者訪問時透露,為拉近現代人和歷史的距離,該館將設有「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透過展品帶觀眾用眼睛來一次「一日遊」,體驗宮廷人員由早至晚的生活,讓觀眾充分了解紫禁城的日與夜,甚至進入乾隆夢鄉,感受他對亡故皇后的思念。在展示傳統中國文化的同時,還會有歐洲繪畫、古箭等西方藏品,讓觀眾一併領略中西合璧的魅力。
王伊悠參與策劃的「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設有九個展覽廳,舉辦專題展覽及特別展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網頁截圖)
躺沙發觀投影 細味皇帝感受
展廳新媒體技術 建沉浸式環境
展覽面向國際 薈萃中西文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籌建近5年,定於今年7月開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故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除了最著名、有近百年歷史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歷史名城瀋陽在奉天行宮原址也設有故宮博物院,而建館數十年的台北故宮亦是當地旅遊熱點,香港館作為新館如何在眾家中脫穎而出?香港故宮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表示,該館的核心仍然是推動公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欣賞,傳遞中國傳統文化魅力,但會同時融合當下生活與地域特點,「我們要有香港的眼光和視角,也希望成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平台。」因此,團隊在策劃展覽和布置展品上有不少巧思。
5本地藝術家重新演繹故宮收藏
為了展現香港視角,「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展覽邀請了5位香港本地藝術家,透過他們的眼光和作品,重新演繹故宮文化收藏,發掘紅牆黃瓦之下豐富多樣的中國歷史。
王伊悠說,香港是中西合璧的地方,故展覽還會包含西方元素,觀眾透過比較古代同時期的中西方異同,可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交流。「比如我們有一個講『馬』文化的展覽,中國皇宮貴族重視馬上騎射,我們有唐三彩馬的展品,也有乾隆騎戰馬的繪畫,歐洲貴族也有這方面傳統,法國博物館會借出13支古箭,觀眾可對比欣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網站圖片)
展覽亦充分考慮到香港觀眾的不同背景。王伊悠表示,博物館不僅面向有中國歷史背景的港人,也有少數族裔和國際旅客等,對於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雍正、乾隆,國際旅客或許非常陌生,館方不僅配置了詳細的英文說明,也在策劃上兼顧觀展趣味。「觀看門檻是非常低的,只要觀眾願意進來,就能夠看進去,享受樂趣。」
對香港市民能否與故宮碰撞出火花,王伊悠滿懷信心:「紫禁城是一座幾百年的城,城裏有很多人很多故事,香港也是一座有歷史的城,透過香港的眼睛去重現幾百年前的人類思想,一定很有意思。還有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紫禁城和香港都很國際化。」
她舉例說,紫禁城收藏了許多外國進獻的禮物,包括韓國、琉球的一些藝術品,也有當時歐洲、美洲的生活用品,各種文化交融在一起,琳瑯滿目,令人心醉。
王伊悠:港故宮給我Dream Job
清代宮廷藝術與文化是王伊悠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負責該館的研究、館藏、展覽、出版、學習及公眾參與。她在文博領域有豐富經驗,擁有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迪美博物館工作,並出版多部學術著作。她也是美國博物館聯盟中國項目主席和創始人,致力於推動兩國文博界合作交流。而她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始終環繞的一個主題就是中國藝術,「我曾在四五間博物館工作過,如果說我像風箏,那我對中國文化歷史的感情就是一根線,始終牽引着我。」
2019年來港工作前,王伊悠剛剛完成一項展現宮廷女性視角的大型展覽「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展覽由迪美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行,知名中國藝術史家司美茵聯合策劃。該展覽被《波士頓環球報》評為2018年度最佳歷史及主題展,被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評為2019年度最具綜合影響力的出境展覽。這次展覽令她在專業領域名聲大噪,也獲得來自籌建中的香港故宮館邀約。「我當時完全沒有猶豫就決定過來了,這是偶然的機會,也可能是命中注定,香港博物館的工作既滿足了我對故宮的熱愛,也圓滿了我的香港情結,這是我的Dream Job(夢想工作)。」
展覽團隊於2018年完成「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的展覽布置工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王伊悠說,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自己雖然主攻中國藝術,也要兼顧東亞其他地區藝術文化。她最有興趣的故宮主題可能要等幾年才有一次機會展出,來港之後就可以天天和故宮文化在一起,讓她夢想成真。
原來,她從小深受香港流行文化熏陶,喜愛香港的音樂、電影和劇集,對香港一直有一種淡淡的嚮往。對香港故宮館的未來,她期望很高,目前館方已組建了一支有國際背景的團隊,員工來自歐美、新加坡、內地和台灣等,「我希望這個館能吸收世界各地文博行業最優秀的成員,推陳出新,給觀眾全新的體驗。」
王伊悠盛讚香港市民對於博物館的熱情。她早前與本地家長、學校等交流,發現市民對好的展覽有很大需求,家長想讓子女得到藝術熏陶,教師也願透過講解文物令教學更生動,相信正式開館後,會得到市民的積極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