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廣東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委統戰部原部長,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永遠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協會會員、潮汕文學院顧問。

記者:廣東省作家協會高小莉

bau20210924ay014

 

記者: 張老師, 很高興今天在汕頭又見到老朋友了。十幾年沒有見了,您還是老樣子, 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今天我們聊聊文學, 聊聊創作。謝謝您接受我們廣東省作家協會著名作家現場訪談的邀約,非常感謝。首先請您做一個自我介紹。

張澤華:非常感謝省作家協會對我的厚愛。我是張澤華,祖籍普寧縣流沙鎮秀隴村,一個農民的兒子。我的歷程也比較簡樸。小時候喜歡文學,喜歡看電影,喜歡寫點東西。從村里到縣城流沙才幾里路,大約是9歲開始就喜歡到縣城看電影,像《上甘嶺》《李雙雙》《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等電影都是久看不厭,嚮往長大後能當個電影編劇。為此我訂的第一本雜誌就是《電影文學》。第一篇習作就是電影觀後感, 寄給縣里的電影院,想不到電影院在觀眾欄登出來了。這給我很大的鼓舞, 從此我就跟文學有緣。一路走來,認識了文學界很多朋友,從縣城到省市文化部門到中國作協,大家共同探討,互相砥礪。後來因為連續八年參與「品鑒嶺南」—— 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汕頭采風活動,有幸認識了蔣子龍、陳世旭、朱秀海等幾十位文學大伽,到現在都是我的良師益友。

我參加省作家協會已二十年了, 現在我的名片,包括我的成長過程,都以作家為榮。因為工作忙碌,寫的東西不多,到目前為止只出了四本書。第一本是《這方熱土》,第二本為《大潮的呼喚》,第三本書是跟女作家常平合作的報告文學集《南海濤聲》, 第四本是《那年那事》。接下來有一個籌辦了一段時間的創作計劃,準備在我有生之年寫兩部長篇小說, 把我在政界和社會感受的,看到的人和事,從政積累的素材,糅合起來,鞭撻喪失良知、屍位素餐的人和事, 呼籲有良知的從政者多為貧苦大眾做好事、實事,樹立為民造福、與老百姓患難與共的基層干部新形象,呼喚執政理念和良心的回歸。這本書暫定名《天地良心》。第二本準備謳歌潮汕優秀女性,初定為《女人也瘋狂》。這里「瘋狂」不是貶義,是歌頌。

我非常感謝黨和組織的培養, 我能有今天,得益於文學。十多歲時我喜歡寫點東西, 一些刊登在《南方日報農民報》《汕頭日報》等報刊雜誌,終生難忘。有個故事很生動,30多年前,我投了一篇短篇小說到《汕頭日報》的「韓江水」,兩個月沒有任何動靜, 有個同事跟《汕頭日報》熟悉, 他從汕頭回到普寧縣城就告訴我:「聽說《汕頭日報》『韓江水』那個文藝版最近要登你一篇小說。」獲此消息,我當即踩著單車到縣郵電局門口讀者閱報欄尋找,週四去沒有,週五去也沒有, 週六再去還是沒有, 我大失所望。誰知第四天週日登出來了,原來禮拜天才有「韓江水」文藝版。看著自己寫出來的文章變為印刷體,這讓我喜不自勝,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民兒子的習作也能夠在報紙上刊登!

bau20210925ku1ml

記者:是您的處女作嗎?

張澤華:是處女作。

記者:叫什麼名字?

張澤華:叫《貧農心事》, 歌頌一個貧農做好事的。從此我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寫, 覺得不行的扔掉,有些寄到各級報社刊登, 陸陸續續登了好幾篇。有一天我收到考上了廣東郵電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這讓我一陣驚喜,卻因為文化大革命爆發停辦了,學校也停課鬧革命。別無選擇,我回到村里。當時正好是擁軍愛民的時候,我很想去部隊接受鍛煉,準備到雲南一個部隊當小文藝兵。

記者:因為你喜歡文學?

張澤華:是的,當小文藝兵能夠實現我的文學夢想。但事與願違,原來準備春節前接兵,後來因為部隊所在的地方下雪,改為元宵後送兵。誰知正月初三父親摔倒了住院搶救,11 天后黯然離世。我是家里的長子,必須撐起這個家,母親不讓我當兵,於是村里干部安排我去當民辦教師。兩年以後,有一天突然接到村里通知要我去縣城體檢。體檢後,再過一個禮拜,普寧縣人事局吸收我為國家干部,安排我到普寧縣文化館當創作員。在縣文化館工作了一年,編輯《普寧文藝》和整理普寧黨史資料,開始步入了文學路。

因為自知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拼命自學,多看名著和優秀作家作品。潮汕王杏元的《綠竹村風雲》以及山西作家的《汾水長流》等都是我努力吸收的文學營養。我在文化館才工作一年,縣組織部就把我調到一個有十多萬人口,23個農村大隊的普寧縣梅塘公社,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

記者:才一年多?

張澤華:是的。在那里經常陪公社黨委書記深入農村基層,到農民家, 掌握一些素材, 著手寫一些短篇、鄉村小短文。大概在公社的第二年,有一天縣委書記要下鄉,公社李書記要我踩單車陪縣委書記深入基層。一路上,縣委書記提出什麼問題我都有問必答。想不到再過大概十多天,普寧縣委組織部就下文,讓我這個才20 多歲的小青年擔任公社黨委副書記。

bau202109254ete5

記者:才23歲?

張澤華:是的。因為工作的需要,幾年後又把我從公社調回普寧縣文化館當副館長,專門從事文藝創作,那個時候寫了不少小作品。其中,創作了一部《紅日照村》的小歌劇,赴省匯演獲二等獎。一年後,縣委下文把我調到普寧縣共青團委當副書記,然後到中央團校學習半年,回來擔任縣的團委書記,那個時段,在深入基層抓青少年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和樹立了十多個青少年先進典型,在全縣推廣學習,其中,有花木狀元張木興,有到瑞士去繡花表演的繡花姑娘李少雲等等,共青團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為此,共青團中央、團廣東省委和團汕頭市委,在普寧縣開過青年工作現場會。1985年12月汕頭市委把我調到汕頭市團委當副書記,後來當書記。幾年後,又先後調到同平區、南澳縣、達濠區、龍湖區幾個縣區當黨委書記,最後在汕頭市政協任副主席兼市委統戰部長。

退休前三年至退休後共八年,市委要我去任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說到底,我把風華正茂的青春獻給公社和共青團,把年富力強的中年獻給縣區,把無限美好的夕陽紅獻給政協、統戰部包括公益基金會,我人生的軌跡就是奉獻的軌跡。而初心則來自於對文學的熱愛和驅動,文能化人。

除了文學,2003年我在龍湖當區委書記時,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的先進工作者,國家科技部還給我頒了獎。因為有文學、科技資源,上任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後,我們開拓了科技公益、文化公益以及其他八大公益活動。科技公益方面,一是邀請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來汕進校園傳授科普知識。我認為要倡議廣大青少年尤其學校的中小學生樹立「追星不如追科學家」的理念。自2013 年起,基金會連續八年與中科院「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組委會合作,已經邀請到38位中國著名科學家走進汕頭中小學校開展300多場次的科普教育。並開展「百名小發明家」培養計劃,產生50多件發明作品,28名優秀學員獲得中國科學院小院士和預備院士的稱號。目前已把科學家進校園的活動編成《科學之戀》專輯,我在專輯里寫了一篇序言叫「追星不如追科學家」。

文化公益方面,2014 年開始, 基金會與香港商報和宣傳文化旅遊部門合作,舉辦連續八屆的「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汕頭采風活動,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蔣子龍和王巨才、譚談、葉辛等中國作協領導,以及陳世旭、《潛伏》作者龍一,《喬家大院》作者朱秀海等58位作家大伽到汕頭采風,宣傳汕頭,為汕頭發展助力。

bau20210924ymcet

記者:真是很難得。其實無論做什麼, 共青團也好, 在基層做干部也好, 一直都沒離開文學。文學相伴一路,書香一路,一直走到今天,也是文學的一個缘分。迄今為止你出了四本書?

張澤華:是的。第一本叫《這方熱土》,2001年香港榕文出版社出版,後來又再版。第二本是《大潮的呼喚》,花城出版社出版。選這個名主要是我在主持共青團工作的時候, 為了推廣汕頭市的青少年典型,跟幾個同事拍攝了青少年教育題材紀錄片《大潮的呼喚》,并在全市播放,引起很大反響。第三本是《南海濤聲——來自潮汕大地的報告》,作家出版社出版。主要以報告文學形式,把潮汕一些優秀企業家、先進人物寫到書里。

記者:是跟人家合作的?

張澤華:與女作家周常平女士合作。我還沒參加中國作協之前,是中國傳記文學協會的會員,由萬里總理的兒子萬伯翱任會長。他來過汕頭,這本書由他作序。

說來很幸運,我的每本書都有領導寫序。第二本是謝望新主席寫的;第一本是廣東省的副省長李容根寫的序,也是我的好領導、好朋友。前年出版了《那年那事》, 由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專門回顧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

記者:是散文嗎?

張澤華:是大雜燴, 主要是回顧我走過的路,既有我自己寫的,也有其他作者、記者寫的。我在普寧縣成立全國首個青年聯合會的回顧文章也被選入其中,該文來自廣東省政協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廣東改革開放回顧專輯《敢為人先》。

記者:主要寫您的足跡、您走過的路。

張澤華:這兩年也出版了《大潮大美》, 該書是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屆「品鑒嶺南」——中國作家廣東行汕頭采風活動邀請的33位中國著名作家蒞汕采風的作品匯編。我在里面寫了一篇回顧陪這些作家采風的序言「深情的大地, 獨特的文章」。采風活動至今已經舉辦8期。作家的好多作品都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刊登,表達了這些作家對汕頭的厚望。接下來我準備把8期采風活動的作家作品結集出版。

從一個愛好文學的普通農民的孩子起步, 走到今天所做的一切,我覺得文學是我最好的引路人。

記者:是一顆明亮的星星, 一直照亮您的路。

張澤華:文學帶我走進政界, 走進農村鄉鎮, 讓我體會和審視人間萬象, 獲得深刻的啟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還要回到原來的理想,盡量在有生之年爭取把這兩部長篇小說寫出來,對歷史有個交代。

bau2021092452am7

記者:您分享了創作之路上的一些故事, 還有您的作品,我們大概了解了您寫作最初的狀態,還有您的代表作以及您所出版的作品。您出了那麼多書,工作那麼忙,特別不容易。有個問題特別想請教一下:您是業餘創作,業餘創作不像專業作家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寫作,請問您是怎麼處理的?

張澤華: 因為愛好。我有個本子, 平時聽到有意義、有收藏價值的資料, 就及時寫在筆記本里,哪怕是人家一個小故事、一句話, 只要是很好的素材,我就會記起來;我平時也廣泛收集各類人物、風情故事,廣泛接觸各階層的人物。我朋友很多,常常自嘲:我實行「 三民」 政策, 即農民、漁民、市民都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重要窗口,我和他們關係比較密切。

記者: 您講的這些都是群眾、老百姓、最基層的人,您剛才說您的作品也反映了很多這些方面的人,見証了這個時代的變化,像《大潮的呼喚》《那年那事》《南海濤聲》等。一路走過來,這個時代的囘響也在里面。您可以講講您的創作經歷中,印像比較深刻的一些故事嗎?

張澤華: 我覺得這個時代不管如何變化, 起碼幾方面都要歌頌。一個是人民群眾,我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我的父母親住在農村,現在整個中國如果沒有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兄弟、工人群眾,各路企業家,就不能成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壯麗圖景,所以要歌頌他們。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的筆觸也涉及到科技界、企業界以及各方面的人物。我第一篇報告文學是跟何文洪先生合作的,那還是我在普寧文化館工作的時候。普寧師範學校校長的兒子叫李大西,很出名,他非常愛讀書,學習成績很拔尖,參加中美物理研究生入學考試取得全國第二名,美國三所名牌大學爭著要錄取他, 後來他到李政道推薦的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學習物理,取得博士學位。我跟何文洪先生合寫了一篇報告文學《美國三所名牌大學爭奪李大西》。如今的李大西已經是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 他跟李政道很要好, 原來從事博士後階段的科技研究,後來改向金融業,為希望回國創業的留學生和科技創業者提供援助。我去美國訪問的時候他專門接待我,我回來又寫了他,補充了他在美國的情況。他雖然身在美國,但心系祖國, 每次國內重要活動都邀請他來參加,建言獻策。我覺得這些好人物都要寫。

另外有些來自基層的, 不管是婦女主任還是一介草民,都是我寫作的對象。

在基金會幾年, 我們支持《潮英薈萃》欄目的拍攝,該欄目主要是宣傳潮汕的先進人物, 有些我也在現場參與攝製。第一個專輯是拍攝習總書記專門頒發「八一」勳章的「八六海戰」 戰鬥英雄麥賢得。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這是對青少年具有重大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片,我們發到學校及團組織。習總書記非常關愛麥賢得老英雄,2017年在接見麥英雄的時候跟領導層說了一句話,「我13歲就崇拜麥賢得這個戰鬥英雄」。

2013 年為了彰顯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明魅力, 在我們的倡議下, 由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汕頭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明辦、市公益基金會承辦尋找「汕頭最美的人」活動。活動圍繞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方面評選了十個典型,並將先進人物寫成報告文學,結集出版《立德修身》系列叢書,原市委宣傳部原部長周鎮松寫了序, 我也寫了一篇序「致敬——汕頭最美的人」。

除此之外, 這些年「 品鑒嶺南」—— 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每年由《香港商報》匯編出版《品鑒嶺南》專輯,汕頭的采風活動作家作品也包括在其中,很精緻。

在我擔任基金會會長的期間, 在大家的努力下,2016年汕頭市公益基金會取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組織」稱號,「救助困境兒童與培養百名小發明家」公益項目獲得2016年度社會組織公益慈善優秀項目」獎。為了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基金會的發展情況,我們及時給市里寫了工作匯報, 原汕頭市委書記現為廣東省副省長陳良賢,作出批示:「 弘揚美德, 造福百姓, 傳遞正能量! 點贊!」原汕頭市市長現任浙江省副省長劉小濤也專門做了批示「公益基金會公益活動感人,值得充分肯定和我們學習」。包括萬伯翱會長主持的《中國人物傳記》,里面也有一篇專門寫到我。正是眾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促使我在不同的領域不斷開拓進取,盡力實實在在為人民辦幾件實事、好事。《中國人物傳記》里有篇文章叫「一片丹心喚大潮。」主要介紹我在三個縣區工作的經歷, 回顧我走過的路。

bau20210924m60n2

記者: 張老師對深入基層, 反映時代, 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一直也在提倡這種深入基層、反映時代的創作,但要真正做到不容易。您是中國作協會員,并且在二十多年前就加入了廣東省作家協會,請問您對廣東作協的工作和廣東文學的創作有什麼建議和意見,可以給我們提一下嗎?

張澤華:我們廣東省作家協會在全國來說還是相當出色的。省作家協會從領導到作家們, 都為廣東的文學文化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書寫了不少好作品。這是真的,不是吹捧。廣東文壇上也出了好多名作家。

說到建議, 我覺得現在隨著時代不斷前進,包括習總書記現在對整個文化工作,中國各方面事業都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具體要求,今年又是建黨一百周年,學習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強我中華,壯我中華。我們汕頭正在搞創文,搞文明建設, 大力發展經濟, 湧現了一大批好人好事。不少人是默默無聞在真正干事創業的。我建議今後省作協多選一些好題材,組織一些作家,根據習總書記提出的「 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的指導思想和要求,按照黨中央提出的接下來的工作部署, 每個方面拿出選題,組織作家們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在廣東拿出一批能夠起引領作用的好作品。廣東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面,希望文學也要繼續領先。這些年題材很多,但作品良莠不齊,一方面我們既要選擇有政治影響力, 也要把反映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拿出來,讓大家搶著要, 爭著看,然後通過發行,拍成電影、電視劇,擴大教育引領作用。我覺得, 對於廣東的一些先進人物, 最好是組織去學習, 布置作業讓作家們來寫,各路英雄好漢都是我們要歌頌的。多歌頌有良心的人, 有德性的人, 包括實實在在干活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業,整個中國就更有希望了。

記者: 您把握得很好, 確實是很好的建議。您剛才說全國很多知名作家都來過汕頭,您可以分享一些故事嗎?比如您跟這些作家的交往,他們所帶給您的影響,或者對您的創作有哪些方面的幫助。

張澤華:第一個首先是蔣子龍主席。我小時候看過蔣老師的《喬廠長上任記》,他的作品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他已先後三次應邀帶隊來汕采風。每次采風行動能夠與他見面,我的心情都很激動。現在我們經常發微信。我覺得蔣老師這個人,他一直愛國、愛黨、愛人民。他最近也送給我一本他寫的、剛出版的長篇小說《農民帝
國》。現在他身體不是很好,走路還要用拐杖。本來今年采風不敢請他來。那天《香港商報》副社長告訴我,要另外找個人來帶隊, 因為考慮到他的身體。我說最好還是讓他帶。於是我親自打電話給蔣主席,向他匯報即將到來的采風活動。他說,我現在拄著拐杖才能走路。我說,我還是想請您來。他說,好,本來我是不想去的,你親自打電話來,我就是爬也要爬去。

記者:這交情可不一般。

張澤華:對,不是一般的。所以他來以後,沒幾天就在人民日報發表《汕頭的「 頭」 》, 歌頌汕頭。現在在微信圈大家都轉發。陳世旭主席也不錯,他是原江西文聯、作協主席,每年都是汕頭采風團的顧問,他前年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汕頭是一部書》,這主要源於我在吃飯的時候說汕頭是一部書,會讀的人越讀越薄,不會讀的人,這本書就越讀越厚。他那天吃飯的時候就說這個好,所以就寫了一本《汕頭是一部書》文章。第二次我說了三句話,主要是回憶父親臨終前對我的告誡:「第一,這個社會復雜,人太熱鬧的地方不要去。第二, 積書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人要學會掌握一技之長,有一點技藝,生活就會好過。第三,有燒香之心才有吃飯之命,就是對人要真誠,要虔誠,要敬畏。」想不到他把我這三句話也寫在《汕頭民間的亮色》這篇文章。今年他出了一部中篇小說《黃場長的傳說》, 那天這本書初稿寫完的時候他打電話給我,說,張主席,你父親三句話我要寫進中篇小說中黃場長這個主角的口頭禪。我說,行!

bau2021092586iy8

記者:您父親說得很有哲理。

張澤華: 對, 所以陳世旭主席也覺得很有道理。他把我父親生前的三句話先後寫進了三篇文章, 我非常感激他。

記者:很深刻。

張澤華: 現在在雄安新區掛職的河北作協主席關仁山也過來了。 《喬家大院》作者朱秀海主任也來了,我們請他們到澄海陳慈黌故居,那是一個有故事的農村宅院。朱秀海主任參觀後感慨萬千,「如果來你們汕頭拍陳慈黌故居, 可能比拍喬家大院還生動。」 有一個專門寫海洋的大連作家協會主席鄧剛,他寫的《迷人的海》影響力非常大。他來采風看到汕頭小公園的舊建築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正好時任汕頭市委書記陳良賢正在發起創建文明城市,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汕頭有條令人心疼的街》,刊登在《光明日報》上,《汕頭日報》也轉了。陳良賢書記覺得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是創文的一個啟示; 時任市長劉小濤,贊同修舊如舊的建議,就按照舊的風格來修葺小公園。重修後的小公園成為汕頭一張亮麗的名片。

記者:我們去看了,非常漂亮。

張澤華:這些作家來到汕頭, 提出很多可行性的建議,也積極宣傳汕頭形象,提高汕頭知名度和美譽度。我們非常感謝,也跟作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最近我們正著手給市里寫報告,回顧7年來中國著名作家來到汕頭的情況以及對汕頭發展的助推作用,寫完後將連同作家優秀作品送給市委書記和市長看。我感覺也可以把這些作品用做傳統教育,效果會很好。因此我覺得廣東作協可以把采風活動進行推廣, 用素樸的語言傳遞心聲,發揮文學奉獻社會,作為啟迪人們心靈, 引導人民向前的作用。文學的力量很強大, 我覺得還是要真正發揮作家們筆桿子的作用!

記者:張老師, 除了這幾名外省著名作家,我們廣東的作家有沒有一些比較有印象的?

張澤華:這些年我主要的心血都放在市公益基金會上,我們策劃了很多公益品牌, 如關愛困境兒童活動。 2013年開始,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一大批困境兒童,他們的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或改嫁或出走,或者雙方父母重殘,孩子得不到有效的關照。這些孩子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於是從2013 年至2016 年基金會連續三年為700 多人, 發放730 萬元救濟金, 每個月給每個受助者300 塊錢。我是「丐幫」 幫主, 到處找錢。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宣布把困境兒童納入國家保障體系。於是我們轉為關心這個弱勢群體的情感關懷以及探索就業培訓,並對考上大學、中專的,每學期給予5千元的幫助。現在好多孩子都已經出來工作。《南方日報》評價說:「國家政策未出台,汕頭公益基金會已先行。」

bau202109244xtr6

記者:功德無量。

張澤華:另外就是關愛留守兒童。父母跑到外地去打工,子女放在家里沒人管,我們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成立留守兒童希望家園,讓他們學習才藝。其次就是和其他機構合作開展關愛困境未成年人活動,打造關愛困境兒童汕頭模式。

「夢歸潮汕」尋親活動也是汕頭市公益基金會經費支持和指導的一個大型尋親公益項目。主要是幫助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轟炸潮汕,或者因潮汕飢荒逃難到江西、福建等省份以及海外的耄耋老人, 這個群體不少於20萬人,大多都八九十歲了, 不少人已離開人世, 現在在江西、福建的還有幾萬人,一直不知家在何處! 2016年起,潮汕有上千個尋親志願者一直致力於為潮籍老人尋親,他們沒有經費,事蹟非常感人,基金會了解後決定支持指導這些活動。我親自帶著志願者翻山越嶺六進江西、福建18個縣區跟當地志願者合作尋親。現場看到尋親者所經歷的苦難、對家園的眷戀和無奈,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落淚。兩地的志願者會根據事先設置的尋親信息跟尋親者溝通,了解家鄉的情況,隨後發送尋親鏈接,由潮汕本地的志願者去篩選比對,以這種方式為一千多人找到回家之路。

記者:您很有悲憫情懷。這個題材非常好。

張澤華:2018 年開始我們還跟汕頭電視台合作舉辦《夢歸潮汕》尋親欄目。每次尋親,汕頭電視台都派出記者,隨行記錄尋親者悲歡離合的苦難史和志願者的尋親場面,電視專欄節目《夢歸潮汕》每周一期,共舉行了100期,收視率連獲前三名。每到周日至周一晚上的6點,10點半,11點半,三個台都在播出, 成為汕頭市民喜聞樂見的節目,好多市民觀看後都忍不住流淚。我去市場買菜,不少市民會問,「 你不就是帶隊去找老人的張書記嗎?哎呀你好啊!」 聽到這句話我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記者:講得我都很感動。您在汕頭,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是從政,人民公僕,為人民服務,這麼多年也見証了汕頭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特區。在汕頭的發展過程當中,您也經歷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說中央領導人來這里視察是什麼樣的情況?您有沒有參與?能否也給我們講一講當時的情況?

張澤華:以前汕頭有七個縣區, 我工作範圍橫跨一半的縣區。在其地謀其政,我堅持從實際出發, 抓好各項工作, 帶著隊伍招商引資,包括推廣特區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在南澳縣這個最窮的地方我一干就是七年。這些年汕頭上下奮力創文,加上準備舉辦「亞青會」 , 讓城市變得更美更文明。我記得曾經給一些領導提過建議,我說,發展經濟,讓人民安居樂業,把城市建設得更美,包括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質,是永恆的主題。沒有好的道德素質,不行。我為什麼要寫《天地良心》, 就是要呼喚為民良心的回歸。

記者:積累了幾十年的素材, 可能就用在這一本《天地良心》上了。剛才您介紹的是最基層的,您應該是最熟悉的,對群眾、老百姓。積累了那麼多年,現在有更多的創造時間了,非常期待您的好作品。

張澤華:現在好多機構請我去當顧問, 我都推辭掉了,我希望多一點時間能夠從事自己的愛好。

bau20210924qzxr0

記者:我跟您的經歷很相似,也是文化館創作員出身。從村里直接去了文化館當創作員,工作了一年,然後從文化館停薪留職去了廣州。當時剛剛成立青年聯合會,我是青年文學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也是青年突擊手、婦聯的三八紅旗手。所以您講這些我非常熟悉。其實是一樣的時代,所以您講的很多我都感同身受。

張澤華:我們這些人還是趕上了好時機。我感恩我們的黨!

記者:對,好時機,特別有共鳴。所以我自己認為文學是不滅的星星,我走到哪里都不會迷路,因爲那個星星一直在我頭頂上,照亮了我的人生。甚至可以說,也是文學拯救了我。

張澤華:我也一直這樣說, 沒有文學愛好就沒有我的今天。

記者:所以我感同身受,特別有感觸。您人生的幾個轉折,一個是進文化館,然後去從政,但從政你並沒有改變初心,一直在寫東西。最後退休了您又開始專業創造了。

張澤華:半專業吧。有時候帶帶孫子,還上市買菜。

記者:剛才我們聊了您的創作之路,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您在創作方面還有哪些精彩瞬間或者難忘的故事?

張澤華:我從政將近40 年, 覺得走過的路也不平凡, 一路有黨組織的厚愛, 人民群眾的厚愛,包括各路朋友的關心,確確實實每個時期有不一樣的情懷。但有一條主線貫穿在整個人生的過程,就是我剛才說的,良心不能泯滅,做人還是要以民為本守本分,盡微薄之力,能夠幫助一些社會底層的人做點好事, 這是我的初心。我對窮人一直是比較關注的,因為我本身在農村出生,看到好多人跟我們那個時候一樣,至今尚有些人陷於病困,日子不好過,能夠幫助他們逐步過上好日子,走上正路,最難得。

我在龍湖任區委書記時發現一個典型,叫紀耀宏,在村里面長得牛高馬大,血氣方剛。但日子過得一般,有一次跟鄰居吵架,情急之下就把對方打傷了,被判了五年刑。在監獄里痛下决心悔改,爭取表現結果三年多就出來了。因為曾經犯過罪,歷史有污點,人生的路很難走,怎麼辦?他還年輕啊。所以我們就引導他把那些犯過罪、判過刑已經出獄的青少年聚集起來組織一個安幫工程,幫助他們承接一些搬運業務來賺點錢,在里邊有什麼困難大家幫,既解決就業,又解決生活出路,引上正路。其中還有一些是吃白粉毒品的,很難管教,但通過大家齊心協力相互帮忙,他们也得以徹底戒毒。搬運隊碰到困難我們都會及時幫他解決,同時動員各方面力量支持幫助他們。為了解決員工的就業問題,我曾經協調他們籌建一個小加工廠,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做得很不錯。

《人民日報》有個記者發現了這個典型,寫了一個內參件,發在《人民日報》的《內部參考》上,結果第三天就被省委張德江書記發現了,張德江書記馬上批示,這個典型要在全省推廣,隨後委派省委、省政府兩位領導專門來龍湖區開現場會,把這個典型推開。當時的座談會提出,這些人已經犯過一次罪了,還是青少年,要引導好,不能讓他們再二進宮。如果這次沒有帶好,再出事了,就會增加社會的麻煩,政法部門的麻煩,所以得引導他們走好人生路。象紀耀宏這樣的典型,能把年輕人教育好、引導好,這是有益於社會和家庭的。

通過發現、引導、推廣典型後,他們也很爭氣,現在隊伍已經有幾百人了,他們不再犯罪, 包括那些吸白粉的都教育好了,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這個典型發現以後好多人都在寫,不少作家老師也很關心這個典型,好幾次都寫到這個案例,包括蔣主席的《汕頭的「頭」》也將之作為一個典型。我認為現在不僅要關心先進的青年,也要關心社會上處於迷途的問題少年。對這些人不關心,將來會是社會上的一個大問題。所以青少年教育問題,我覺得是非常好的題材。

bau20210924xtqpx

記者:您講到這些, 我總覺得您還是團委書記那個位置上,還有那樣的初衷,所以對這些題材很敏感。

張澤華:對,我現在還有青少年情結, 做好多公益活動基本都是跟青少年情懷有關係。我總覺得,青少年是希望所在。社會很複雜,引導好, 社會就好了。現在汕頭市的志願者義工隊伍很多,都是青少年在做。

記者:這也是文章。比以前的《少年犯》要更高級一些。

張澤華:對, 不能把他們拋棄, 要引上正路!

記者:您身上的這種青春活力和創作激情,應該也還是在團委書記的感覺上吧?

張澤華:我碰到一個問題, 現在寫作, 我們沒法像那些網絡作家快。另外,文化知識還停留在原來那個年代,所以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深化自己,豐富自己,特別是文筆,我們要向現在的青年作家、中老年作家學習。真的,我們不能老套,但是有一條,我覺得今後的文章,我要用普通老百姓活生生的語言、用通俗文化來表達, 不要寫得太深奧。這一條初心不改。文筆以及表述要樸實,土能生萬物,地能發千祥,植根於泥土之上的語言,離不開農民的話語, 盡量在平白的基礎上再適當加工,變得通俗易懂。

記者:有泥土的味道。

張澤華:有泥土, 但是泥土要芬芳。剛才說要提意見,我覺得作協現在對各個市的作家協會要扶持、引導。有一件事我很欣慰, 去年我發現中央對中國作協、省作協還是有一定支持的, 在那麼多團體中,只有作家協會納入部級、廳級編制。

記者:我們是廳級單位,就是省直的。

張澤華:對, 是廳級單位, 就是省直的, 其他協會都沒有。這一條很了不起啊。

記者:我們跟文聯是一樣的。

張澤華:全國各地都一樣。另外我還發現,我們的作家協會,好多重要會議都參加,真的了不起。原來我以為中國作家協會一年應該有很多人加入,後來才發現至今才一萬多位會員, 入會把關非常嚴格。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都是幾十萬人。另外省作協在省里面能說話, 包括領導和宣傳部及文聯一起來,大家重視這個陣地,要有編制,有人馬,要選好主席、副主席,選配好班子,把作家這個隊伍的積極性從上到下都調動起來。

記者:去年已經開始做了, 改變地區作協、各市作協的「三無」狀態,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您這個意見也很好,其實是共同的心聲。謝謝張老師今天接受我們采訪。如果以後還需要什麼補充或建議,我們再來向您討教。

張澤華: 不客氣,常來常往。

 


來源:廣東省作家協會

編輯:許可

編審: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