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志剛
香港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對於香港的問題,不能只是放在香港這個狹窄的角度去思考
近日,夏寶龍主任出席《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的出版活動,在講及即將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之前,大談香港過去的歷史,這不但切合《香港志》的主題,更是觸及香港眾多問題的核心。
當下種種錯失以及謬誤,大多數都是沒有看清歷史,從歷史的事實出發。
過去許多所謂「泛民主派」的主張,其中又以「本土派」為甚,都是沒有認清歷史,甚至歪曲了歷史。
大約在六、七年前,那時本土派開始大張旗鼓,無孔不入地宣揚其所謂的香港本土主義。
在一個公開論壇上,一位年輕人就肆意攻擊普通話,認為廣東話才是香港的「本土母語」。
當時個人只是簡單回應:「廣東話是香港的話,還是廣東的話?」那年輕人聽後,一臉茫然,半句都答不上!
那些香港的本土派,他們心中的所謂「本土」基本上是建構在自我想像,而不是沿於歷史的事實和發展。
一
香港的歷史由來,其文獻資料是恒河沙數,不必進行艱深的考證,只需隨手翻閱一下一些資料書籍,甚至在港九新界十八區走上一天,都完全可以尋找到香港和大陸母體的關係淵源。
有興趣的朋友,一大清早,可以坐九巴 2A 到深水埗的李鄭屋邨,看一看那個收藏了上千年曆史文物的漢墓。
之後到新界各地走走,首先參觀一下圍村的歷史,新界鄧、侯、彭、文、廖五大族都是由中原經廣東遷入香港,並在「本土」落地生根、繁衍後代。
圍村內的祠堂、書院,都見證了數百年的歷史,到元朗吉慶圍看看大門口那副精緻的金屬大閘,就可以回憶一下百多年前英軍是如何強行鎮壓並拆走大閘運回英國的血淚史。
由圍頭轉到客家,在享用客家村落美食之餘,順便學習一下這個刻苦耐勞,在移居香港這一片土地之後,仍然保留著自己族群的習俗與文化。
意猶未盡,可以到中環半山走走,首先去看一看水坑口,英文是名正言順的possession,佔領就是佔領,英國人不用掩掩遮遮。
當那些本土派仍要戀殖時,可以到香港醫學博物館看看,一百多年前的香港市民是居住在與鼠為鄰的惡劣環境。
港英政府對許多民生事務無能為力時,就要求華商幫忙,東華三院就是由此誕生。
東華除了服務「本土」華人之外,對大陸賑災義不容辭,聯繫海外華人竭盡全力。香港東華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
看完孫中山先生在中半山的革命活動事蹟之後,可以到書店買一本小思老師的《香港文學散步》和丁新豹先生的《香江有幸埋忠骨》,用上一個晚上,回顧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學術名人在香港活動的足跡。
只需花上一天的時間,香港的歷史由來,都可以明明白白。
二
看完香港和大陸母體關係的歷史,如果意猶未盡,可以再花上一些時間去看看英國涉及香港政策的歷史,其中,嶺南大學李彭廣教授的英國解密檔案研究自然非讀不可。
最近在一個內部研討會中,李彭廣教授分享了最新解密的一些檔案文件,其中一封是寫於1959年有關香港前途的文件。
在新界租約期滿的38年前,英國對香港前途已有準確的預測,函件的第一句已經給予肯定的答案:「問題是多長時間(The Question there is how long)」。
函件更準確預料,無論將來的中國政府是何種政治面貌,他們都不會於新界租約完結之後續簽。
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官員,對香港的實際情況是了然於胸,香港早晚會回歸母體,只在how long而已。
當然,站在大英帝國的利益上來看,如果可以體體面面(gracefully),那多留一會,總會對其實際利益有好處。
英國的盤算,包括後來的所謂麥理浩治港十年,完全是從英國的實際利益出發,既不是出於撫平1967年的傷痛,更不是麥理浩大發善心,為四百萬港人謀福祉而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歷史的事實。
香港的回歸,是包括英國本地官員都明白是歷史的必然。
合浦珠還,香港被佔領一百五十多年後回歸母體,除了是歷史的必然之外,也見證著中華民族從衰敗到復興的過程。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百年沈淪,此為開端;而香港在九七回歸,就是中國踏上復興之路的序幕。
認識歷史,是做一切正確判斷的基礎。
過去一直強調,不能把特區基本法孤立來看,而必須把特區基本法和國家憲法一併考慮,因為憲法是基本法的基礎。
這種關係,放在歷史之上,又何嘗不是。
香港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對於香港的問題,不能只是放在香港這個狹窄的角度去思考。
國家與香港,榮則共榮,香港沒有自己的小算盤!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