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泰斗饒宗頤:我對人類的未來很悲觀

2022 年 01 月 13 日   閱讀量:30.8萬+

[videopress S3U6zVFx]

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他達古通今,學貫東西,在學問的天地裡,碩果累累。他就是著名國學泰斗饒宗頤。

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持著這三心,饒宗頤在智慧的求索中執著,而不為執著所累。

對於饒宗頤這個名字,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特別是在那些炫目的頭銜之下,似乎有種盡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饒宗頤對於中國文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他生於潮州,33歲時定居香港。自學而成一代宗師,業精六學,才備九能,作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通曉英、法、日、德等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他的學術研究涉及文、史、哲、藝各個領域,詩、書、畫、樂的造詣也極為高深,學貫中西。

bau20220113yt2ty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該書煌煌五百頁,以前所未有的體量系統梳理了「正統」這一中國史學(實出自公羊學)的核心問題,至今仍是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研究者的必讀名著。

朱維錚先生評價此書:「就寡聞所及,國內近數十年專究歷史觀念史的論著本就稀見,而以正統論為題進行全面系統考察的專著更未發現。我所見而又是同行公認的力作者,唯饒先生這一部。」

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他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芬奇」,國內更稱呼他為「國學大師」。

對於各種光環,九旬饒老淡然一笑,「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bau20220113qe026

 

小荷才露:從潮州首富家走出去的大師

 

白髮白眉,顏容清癯,卻如老頑童般有趣。無論身處何種場合,說到動情處,他總是眉發伸張,笑聲抒懷,意味深長,「我不帶徒弟,我干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夠了,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

儘管辛苦,他依然堅持做學問,一做就是八十多年。饒宗頤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有神力相助」。從小,饒宗頤便有「神童」之稱,家中雖是當地首富,但父親一直執著於學問的追求,這也影響了饒宗頤後來走上學問之道。

bau20220113970xh

1926年饒氏家族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為饒鍔,前排左起第五個站立着的就是饒宗頤

1917年的8月9日,饒宗頤出生於粵東古城潮州的一個大富之家。

潮州,自古以來就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富賈雲集,學風濃厚。饒宗頤的家族世代為儒商。他的祖父曾在潮州開了數家錢莊,饒宗頤出生時,饒家已成為潮州首富。不過饒宗頤的父親饒鍔好文不好商,買書、藏書、著書是他最大的興趣。當年饒宗頤的父親建起了一棟「天嘯樓」,被稱為是潮州、乃至粵東地區最大的私人藏書樓,藏書達十萬卷。

饒宗頤説:「我一生的才藝都始於此樓。」

bau20220113dbbrf

饒宗頤的兒時樂園──天嘯樓

「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里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饒宗頤說,家學是做學問的方便法門。要做成學問,「開竅」十分重要,要讓小孩心里天地寬廣,讓他們充滿幻想,營造自己的世界,同時要注意引導他們少走彎路。

「做學問是文化的大事,是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東西。」饒宗頤朝夕沉浸於父親數以十萬計的藏書海洋「天嘯樓」中,每天與書為伴,與詩為偶,16歲開始便繼承先父遺志,續編其父饒鍔的《潮州藝文志》,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bau2022011323b36

關於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為此,應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於物」;三是「慈悲喜捨」。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現在的人太困於物慾,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videopress kYMyDJNa]

為了表現《心經》的哲理性,讓本身屬於平面藝術的書法與立體的建築自然連合,心經簡林將38根刻有《心經》經文的木柱配合山形地勢來分佈,並依經文順序排成「 8 」字(即「 ∞ 」無限符號),象徵「無限」、「無量」,以示宇宙人生變化無定的道理。在山坡上最高位置的一條木柱則沒有刻字,象徵「空」的《心經》要義。

bau20220113p5ljl

饒宗頤在大嶼山上手書的巨幅《心經》

 

我對人類的未來很悲觀:饒宗頤的孤獨與自在

 

饒宗頤和蓮花頗相似。蓮花盛開的時候,不像紫荊花那般熱熱鬧鬧,而是悠然自得。饒宗頤是孤獨的,也是自在的

不論是幼年時獨自在「天嘯樓」內閲讀,乃至後來去香港後,獨居於一隅角落研究典籍。曾有一段時間,饒宗頤前往京都研究甲骨文時,也是選擇暫時旅居在京都近郊的三緣寺內,伴隨着青燈黃卷。到了印度,他也是住在廟里。

面對世人的不解,饒宗頤很認真地説:「我這個人很孤獨,我自己知道我自己,我自己就有自己的天地。很奇怪,我認為沒有孤獨不能做學問。這個孤獨感很早就有,這個孤獨感,就是天性。」

bau20220113sqfz4

鳳過荷塘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清靜達觀,身心愉悦,自然長壽。佛學也有一句話,叫做:放下,看破。這是它的精髓。我不服老,一切隨緣,則能得大自在。我很欣賞那些雖是壽登耄耋,已經向着期頤,但仍然勤勤懇懇的人。我也是這麼做的,我希望年輕人也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勤勤懇懇做事,認認真真做人。」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認為行者到達彼岸的無上法門),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捨」,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bau20220113pjecy

饒宗頤學術館門前的「慈悲喜捨」

「我對人類的未來很悲觀。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全球化同時意味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我們如果要大展鴻圖,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

談到弘揚中國文化,饒公曾在接受《儒風大家》專訪時送給我們幾個字:「求是,求真,求正」。他說,尤其是要做到「正」。 「正」就是不要拐彎抹角,要弘揚正氣,秉持正直,堅持正義。不正的人,或許他們有自己的獨到想法,但一個人,只有求「正」,才能永遠立足於世。中國人自古就是最講正氣的,文天祥被蒙古人抓到以後,不屈不撓,堅信天地之間有正氣,可悲可泣更可敬。 《易經》本身也是講求「正」的,佛家也講求「正」。

bau20220113z10nz

饒公題詞:求是求真求正

「英國的湯恩比博士曾說,拯救21世紀人類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我是同意他的這句話的。」饒公說,「作為一個英國人,湯恩比這樣講話,是比較公平、公正的。我們中國的儒家思想,特別具有包容的精神,能夠主動吸納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

饒宗頤1974年就發表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章,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他說,我們中國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自古以來就在不斷地接受外來的文化。

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條「絲綢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與紐帶。而在海上,還有一條「絲綢之路」,那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從時間上來看,海上的「絲綢之路」或許會更早。 「我說這些,都是從考據的角度講的,我們講究考據,主張讓事實來說話。」

 

畫者:一筆一畫皆禪意

 

有人説:「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

如果説「學者」是出於對知識的好奇心,那麼饒宗頤筆下的字畫,則顯現出的是他的孩童心。

bau2022011323hw4

饒宗頤去世前一天所寫的楷書對聯:「高懷見物理,和氣得天真」

饒宗頤的書法清新剛健,筆畫於真行草隸之間自由流轉,耐人尋味。幼時,饒宗頤就喜歡臨帖,從顏真卿入手,再到歐陽詢處植基,參以送人三家書法以廣其趣。除此之外,他對甲骨、金文、簡帛、敦煌書法等也有專攻。

饒宗頤對前人的書法有高度的觀察力和轉化力,這使得他的書法總能表現出不同的形象,但又保持着強烈的個人風格。饒宗頤曾任教的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甚至都以懸掛饒宗頤書法及國畫作品為榮。

而他的繪畫作品則更為豐富,從蜻蜓、荷花、青松到人物、市井、山水……縱筆自如,堪稱「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畫中充滿禪意。饒宗頤最愛畫的有兩類,一類是佛緣書畫;一類是荷花。

bau20220113xx2f8

《荷上觀音》 設色紙本 138 x 68 cm, 2000年
正思惟處,那伽定中,不存一法,妙契圓通,塵塵刹刹播慈風。
吳門幻住中峰明本禪師白衣觀音贊。歲在庚辰,選堂敬繪。

「我從14歲起,就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後散步,晚間九時必寬衣就寢。」隨着年齡的增大,饒宗頤先生已不再沒日沒夜地鑽研學問,而是開始進入海德格爾所説的那種生活,「人,當詩意地棲居」

這種禪意反映在饒宗頤的畫中,增添了不少意趣。他的白描佛像,尤其是觀音畫,畫面莊嚴,有漢簡筆法的遺韻,又透露出幾番婀娜美麗。

bau20220113uiolw

《蓮座菩薩》 設色紙本 138 x 68 cm 2006年
莫高三百一十四號,隋窟藻井上菩薩畫樣,以白描法寫之。選堂。

而畫荷花的來源也與與佛學的因緣有關,因為荷花歷來是佛教文化所表現的元素。饒宗頤所繪畫的荷花,無論從技法上和設色上都獨具面目,被稱為「饒荷」。另一方面,據饒宗頤透露,此前父親為他取名「宗頤」,是期望他師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頤,而周敦頤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愛蓮説》:蓮,花之君子者也

bau20220113806e6

 


編輯:故箏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