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20220122xeir1

[videopress nQCCgLtt]

黃鶴樓下、長江水畔,「首義紅」列車去年年底開通,新年乘客絡繹不絕。

這條武漢第一條全自動駕駛地鐵線,仿佛一個隱喻,串起這座城的過去和未來:從共和國鋼鐵產業「元老」武鋼出發,穿越千年名樓黃鶴樓,經過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首義,駛向滿是希望的黃家湖大學城。

從全面停運、停工到重新出發、開工,再到接連不斷的新線開建開通,兩年間武漢地鐵已覆蓋全市各區,盡顯抗擊疫情、浴火重生的蓬勃活力。新年伊始,這座城也似疾馳的列車,奔騰向前。

一碗面的「韌」

bau20220122enm1y

冬夜凌晨1點,寂靜街巷,零星的幾盞燈亮起,漢陽玫瑰街羅氏熱干牛肉面館內,生火、燒水、備面、調醬……第一縷煙火便升起在這街巷裡。

每天喚醒這座城市的,不僅是長江邊江漢關的鐘聲,還有熱氣騰騰的「過早」。

當這座城市因洶涌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斷然「封城」,江漢關的鐘聲激越,記錄著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戰「疫」歷史。

為阻擊疫情,這裡一度停滯,那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陡降40.5%。羅氏熱干牛肉面館老板羅思偲的生活也被按下暫停鍵,45家門店2個月沒做生意,復工后門店數量銳減一半。

當台歷翻到2022年,羅思偲的面館凌晨2點半左右就會迎來當天的第一位客人,往往是出租車司機、代駕、環衛工人或者建筑工人。從低谷走出來,他的面館如今已擴張到70家,“看著大家吃著、走著、說著,心裡就會踏實。”

煙火生香,人來人往。「武漢人『不服周』、不認輸,就像這熱干面,經得住滾燙的開水,又能在低溫下迅速降溫,並依然保持著自身的韌性。」羅思偲說。

截至2021年底,武漢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近27萬戶,同比增四成,其中外資企業新登記同比增加六成,呈現「高開高走,全年精彩」。

步行街的煙火氣、商業區的快節奏、地鐵裡的上班族、火車站前的人潮……活力涌動在城市各個角落,也直觀展示著武漢的復蘇程度。2021年前三季度,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12317.7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8%,比2019年同期增長6.4%。

制造業也在發力。中國車谷,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穿梭,小鵬汽車、中創新航、路特斯3個百億元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建設。

從整車到核心零部件,從自動駕駛到智慧出行,老牌汽車產業重鎮武漢錨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等前沿,一個面向未來的汽車產業集群,正加速駛來。

一棟樓的「智」

bau202201225741n

高新企業匯聚的武漢東南角,光谷未來科技城園區內,一棟12層的樓在業內廣為稱道——「北斗大廈」,上面是芯片研發企業,往下分別是北斗地基增強服務、應用解決方案服務等領域企業。

在樓層索引牌前,記者看到,武漢導航院、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夢芯科技、武漢依迅等一批「北斗+」創新和「+北斗」應用的企業齊聚。

「這棟樓裡可以找到整條北斗產業鏈,而且技術資源都是自主可控的。有時遇到緊急要處理的問題,甚至關系公司決策的事,上樓下樓跑動一下或許就能找到答案。」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婷說。

這棟樓裡,研發出北斗高精度芯片,出台10余項北斗系統國際標准。這樣的「鄰裡關系」,讓企業減少了時間和經濟成本,縮短了技術更新迭代的時間周期。

「聰明的車跑在智慧的路上,我現在開車也越來越『懶』了。」在城市一角的自動駕駛示范區,「北斗大廈」裡的技術已經用到了武漢經開區金域藍灣小區居民李友華的車上。

一棟樓、一條鏈,延伸至一座城。記者看到,類似這樣的產業「大樓」正在拔節生長,武漢正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過去一年,武漢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768個,總投資約1萬億元,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9.9%,佔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5.2%。

去年2月18日,依托中國光谷的科研和產業優勢,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啟動建設。8個月后,又新增了3個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而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全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22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以上、佔GDP比重26%左右。

一座城的「達」

bau2022012262iyg

1月7日凌晨1時5分,編組50輛、滿載電子元器件、日用百貨以及防疫物資的X8015次列車從吳家山站開出,駛往德國杜伊斯堡。這是新的一年裡,武漢開出的第2列中歐班列。

2021年,折算發運455列,計3.7萬多標箱,運行總裡程385萬公裡,相當於繞行地球赤道96圈……依托這條貨運通道,9770.86噸當地抗疫急需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手術衣等防疫物資被運往了德國、波蘭、匈牙利等國。

破曉時分,向東沿著鐵路行進60公裡,「華楓6號輪」正從陽邏港二期碼頭出發,33個小時后將抵達岳陽的城陵磯港,然后貨物上鐵路前往廣州。

4個月前,陽邏港集裝箱鐵水聯運二期項目開港通車,打通了武漢市鐵路和水路運輸的「最后一公裡」,實現鐵水無縫對接。

「中歐班列(武漢)與鐵水聯運有效銜接,鐵路樞紐與港口樞紐東西聯動,湖北形成了連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閉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青認為,武漢已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能夠銜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紐扣」。

猶如千年前的「駝鈴」響徹萬裡茶道,地處內陸的武漢,正加速「通江達海」的進程,不斷夯實連接全國、通達世界的「大動脈」。

入夜,武漢天河機場,燈光如晝。

5號貨機坪上,湖北機場集團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運行保障部監裝監卸員梁歡,正忙著監督裝卸、核對出發到達的貨物。從上個月開始,梁歡已在這裡連軸工作了十多天。

繁忙的空港,是梁歡最直觀的感受,「最近,平均每天都有十多個國際航班進出,最多的一天有21班。」

在國內經濟保持向好態勢下,武漢以及湖北的防疫物資、電子產品、大宗貿易貨物、電商貨物等都大量出口,2021年,武漢天河機場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完成14.57萬噸,是2019年的兩倍多,而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量更是表現亮眼,達5335萬票,是2019年全年的33倍多。

躍然而起的曲線,不僅彰顯著武漢疫后重振的強大動力,更是多重戰略疊加背景下,武漢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生動實踐。

江海陸空,2022年的武漢四路齊發——

武漢港的集裝箱吞吐量沖刺280萬標箱﹔中歐班列(武漢)打造區域性樞紐節點﹔天河機場的國際及地區航線覆蓋除南極外的六大洲﹔漢十高鐵建成通車﹔滬渝蓉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武漢「超米字型」鐵路樞紐網建設不斷完善……

不久前閉幕的武漢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將開通軌道交通前川線一期、16號線二期、光谷生態大走廊空軌旅游線一期,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6號線延伸線、11號線四期。

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正是武漢城不斷生長的縮影。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