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鳴:維港看雲 疫境曙光

2022 年 03 月 12 日   閱讀量:15.11萬+

文 | 郭一鳴

經過一個多月的疫情井噴、安排混亂、市民無助、怨聲載道,這個星期局面開始出現一些轉機:每天感染個案雖然依然高達數以萬計,但數字穩中有降,高峰可能已過去;中央支援建設的方艙醫院等醫療隔離設施陸續交付使用,更多的醫院改為專門治療新冠病人,一床難求的情況已有改善;快速測試呈陽性或核酸檢測證實確診的市民,不再求助無門,消防處的熱線電話或WhatsApp隨時可以打通而且有人跟進。更重要的是,中央派來協助港府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提出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的建議,已被特區政府接納成為抗疫工作的重點,特首林鄭月娥明確表示,全民檢測不是目前優先考慮的措施,持續多日的超市搶購潮應聲靜了下來。可以說,自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市民終於看到一個比較有隊型、有部署的抗疫團隊,看到走出疫境的曙光。

bau20220312rt1mf

回顧過去近兩個月的抗疫亂象,暴露了特區政府在管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也未嘗不是壞事變好事的契機。舉例說,國家領導人指示特區政府抗疫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但面對本港每日確診個案數以萬計、染疫死亡人數逾百的嚴峻局面,公立醫院病人迫爆一床難求,不少病人滯留在醫院急症室甚至門口的帳篷內,擁有千計床位的私營醫院卻被揭發拒絕接收新冠病人,特區政府對此一籌莫展,直至中央高層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關注,私營醫院床位資源協助抗疫的問題才取得進展。顯然,面對抗疫這類重大公共衞生危機,食衞局及衞生署根本無力整合全港醫療資源,衞生署、醫管局和私營醫院系統之間的體制設計已經落後,甚至可以說千瘡百孔,改革事在必行。

另一個例子也與衞生署有關。很多市民快速測試陽性之後第一時間打衞生署熱線電話尋求協助,但很多人抱怨電話打不通,本人就試過兩日打了七、八次,完全打不通。而另一邊廂,傳媒揭發中央援建的青衣方艙醫院有三千九百個床位,交付特區政府四日之後,僅約一百五十人入住,輿論一片嘩然,負責安排社區隔離的部門當然難辭其咎。本周一(三月七日)朋友轉發一個視頻,保安局長鄧炳強接受訪問時說,當日傍晚將啟用專線52331833,確診的市民可透過WhatsApp或微信、電郵直接聯絡工作人員,要求安排入住社區隔離設施。我立即在社交平台轉發這個信息,後來了解,鄧局長獲授權負責安排社區隔離事務之後,第一時間在消防處設立熱線,短短三日已接獲逾萬個求助,消防處救護車配合市民需要,及時將合資格市民接載到社區隔離中心,這個安排不僅大大紓緩衞生署的壓力,有效落實及早發現,及早隔離,而且令方艙醫院入住率急升。

bau202203122ck04

保安局長負責安排防疫隔離營工作,應屬於跨部門,究竟是否鄧炳強毛遂自薦,還是政府安排,這個並不重要,實際上,盡快穩控疫情原本就是特首和整個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的共同任務,就像一支球隊,每個球員既有分工、也要識得補位,贏波才是硬道理。可惜第五波抗疫戰打響以來,特區政府太少這類着眼大局的靈活部署,太多以不變應萬變的僵化、官僚的平庸舉措,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受損,整個社會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近日朋友圈在討論一個話題:香港抗疫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令人大跌眼鏡,究竟是體制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從上述兩個例子,我認為有體制的問題,也有人的問題,短期而言,人的問題更加突出,而人的問題不僅是能力和承擔的問題,更是理念和思路的問題。中央大力支持香港抗疫,無論需要人還是需要物,香港有求,內地必應,而且照單全收,這是中央給港人的定心丸,也是香港戰勝疫情的信心所在。但當疫情過去之後,香港要重新出發,如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迎接挑戰、把握時機,令香港可以在「一國兩制」路上行穩致遠、再創輝煌,這一切的關鍵,在於特區政府,特別是三個多月之後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否對接中央的理念和思路,能否做到良政善治。

 


來源:大公網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