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每一個人生都是恐懼的終點,誰都不願意見到。美國至今有近9000萬人感染上新冠病毒, 因染疫死去近120萬人。香港被理論上稱為超過一半人感染,死亡逼近萬人。正因為考慮生命至上,中國堅持要動態清零,以大代價也要減少感染,減少死亡。但對死亡需要有科學判斷,有時候,過度防疫帶來的恐懼比染疫帶來的後果可能更恐懼。

文|紀碩鳴

面對疫情肆虐,社會經受著生死考驗,全力抗疫以盡快動態清零。從理論上說,如果採以與病毒共存政策,有人稱,以中國現有的醫療水平,最後可能有一半國民感染上病毒,其中如果近1%會死於病毒感染,那就是超過700萬。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還有超5000萬老人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一旦病毒在全國蔓延開來,後果將十分嚴重。

清零是為了避免死亡

這也是一直認為,清零可以大量減少病毒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可這也是有代價的,正常醫療服務受到影響,其它疾病失救情況嚴重,社會及經濟負面影響很大。究竟如何取捨,這是個世紀難題。

baute6uq4l

4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接受央視專訪時指出,奧密克戎絕對不等同於大號流感。梁萬年表示,從病死率來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為0.1%,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卻高達0.75%,約為流感的7到8倍,「老年人群特別是80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新冠)病死率超過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香港的數字看上去確實觸目驚心!

但我們作具體分析,可以看到一些實際情況並非專家們舉例的那麼簡單。香港政府統計處出版的2021年11月號《香港統計月刊》,其中一篇文章提到,2020年的死亡人數為5萬零666人,粗死亡率為6.8%,香港平均每天的死亡人約數138.8人。

香港這波疫情是2021年12月30日出現第一例,至今已經近4個月,平均每天染疫死亡人數約56人。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3月26日數據顯示,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死亡病例平均年齡中位數為86歲。而統計數據又顯示,2020年,香港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3年,女性則是88年。

香港這波防疫有失誤是客觀存在,但這些失誤並不是不能克服的。死亡率高顯然存在諸多特定背景條件,比如非常之低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種率、養老院大規模疫情爆發警覺性差、以及核酸檢測不足 帶來的確診感染人數的低估,還有政府防範意識不強等等。

你看,到3月底,香港70歲或以上老年人,第一劑疫苗接種率是71%,第二劑疫苗接種率是59%,目前,香港仍有接近28萬名70 歲或以上長者未接種疫苗。這些都是短板。

香港高死亡率是能避免的

但香港又有數據表明,60歲以上打滿三針新冠疫苗預防死亡的有效率高達98%,而香港整體接種兩針劑新冠疫苗以上人群,其粗病死率約為0.1%,與流感相當。而沒有接種疫苗者的死亡率則為1.25%。

根據香港截止到4月20日的統計,從全年齡組看,香港打兩針疫苗之後感染新冠的人群中的粗病死率0.16%,打三針疫苗則為0.04%,遠遠低於不打疫苗的2.97%和只打一針疫苗的0.97%。

另外,當談到香港8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死率,專家直接以老人的10%的病死率,與流感的全人口平均病死率相比較,一概而論以偏蓋全了。而應該與同年齡段、同基礎疾病條件下的流感病死率比較。這才相對科學。

以上數據是客觀真實,並不想挑戰專家的權威,只是供專家參考。

bauteie7wd

確實,新冠病毒不是大號流感。就像張文宏醫生說的,即使這個變種毒性很弱,防備不足,也是「會咬人」的。但如果簡單的就把香港的病死率數字,直接來推導內地情況,以此演繹疫情病死人數,掩蓋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是不科學的。

香港如果做好早期預防,應該可以避免的。其它城市及早借鏡香港經驗和教訓,也可以避過香港的覆轍。

我們看上海目前的情況,從3月1日發生第一例陽性,截至4月25日,本輪疫情死亡病例共190例,其中最小的33歲,最大 101歲,平均年齡82.52歲。 70歲以上佔86.32%。而死亡者大多沒打針。

依上海統計數據,上海市常住人口2489萬,2021年死亡率0.56%,平均每天死亡382人。有報導披露,「殯儀館工作量翻番」,就算每天增加350人。那麼,4月1日到23日,多死亡約8050人。也就是說,非染疫死亡個案增多了。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選擇最科學的防疫措施,才不至受傷害。

 


編輯:魏雅欣

審校: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