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右二)陪同來汕的作家采風
《麥賢得:戰鬥英雄的青少年情懷》《致敬!國家級專利發明人》《挺拔青松耀紅場》《王佩君:外砂集義福利會的舉旗人》……去年以來,張澤華的作品頻頻登上多家國級省級媒體刊物,引起外地讀者的關注,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汕頭。
張澤華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他從小愛好文學寫作,數十年來,在多個崗位工作,以靈敏觸角,犀利眼光,善於尋找發現各方面典型,筆耕不輟,深情書寫家鄉故事;退休後,他更是孜孜不倦著書立說,收穫累累碩果。
採訪張澤華時,他的手機不時響起,是京城省城刊物媒體來向他約稿。 「這種情況已經習慣了。」他略帶歉意地笑了笑說,「認識我的人總說我激情四射、能量‘滿格’,不是我覺悟多高,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強烈吸引著我。」張澤華坦言,無論是書寫百姓,還是書寫巨變、書寫英雄,感人的故事折射著這個時代發展進程的點滴變化,總讓他熱血沸騰。他喜歡這樣的生活,也認為這是一個當代作家的使命。
挖掘典型,創作靈感來自於內心感受
「2021年2月3日,李厝村的人們被一個消息驚醒。村里那位慈愛可敬的老姨,安詳地長眠了。這個意外的消息,不僅驚動了村里老少、鎮裡上下,也驚動了區里區外。村里的人們潸然淚下,有的更守在老姨的床前,呼喚著她的名字!一個鄉村老姨的離世,引發人們的悲痛和惋惜,更為她生前的良善之心所牽動!」
「一本記錄集義福利會及王佩君老姨足蹟的紀念冊即將出版,它將為我們記錄集義福利會30年的心血途程、愛心成果,將為我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留下鮮活的慈愛善心的教材!」
以上兩段,分別是張澤華文章《王佩君:外砂集義福利會的舉旗人》的開頭與結尾,大愛、振奮、感動,文字的力量在他的報告文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王佩君是張澤華口中特別親切的「佩君姨」,她和一班祖母級的「老媽媽」們成立龍湖外砂李厝集義福利會,籌集捐款、救死扶傷、扶危濟困,30年如一日,一批批捐款集腋成裘地融進福利會,再如小溪般分流到有需要的人手裡。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佩君姨只是一個農村普通婦女,卻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張澤華坦言,這位普通而又偉大的老人讓他感動不已。
在《致敬!國家級專利發明人》一文中,張澤華尋訪龍湖金平兩區三位多年來致力於企業生存發展、奮力追趕時代潮流的城鎮鄉村企業家,他們潛心發明創造,喜獲「國家級專利和發明人」,為企業注入發展活力,更為汕頭民營經濟發展引路鋪橋,為汕頭的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做貢獻。 「汕頭太需要這些企業發展的領頭羊了!要用手中的筆為他們點贊,向他們致敬。」在張澤華看來,寫報告文學就是講身邊故事,既要反映時代的質感,又要有文學性的講述。 「講身邊故事,就是講發自內心感受到的一切。」張澤華說,把自己感受到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最能打動人心。
能量滿滿,緣於與英雄長相伴
《麥賢得:戰鬥英雄的青少年情懷》寫的是戰鬥英雄麥賢得幾十年來,關愛青少年成長,為孩子們指引前進方向、積蓄奮進力量的故事。張澤華與麥賢得夫婦交往了二十多年,結下真摯友情。他多次到麥賢得家聊天,翻閱麥賢得夫婦參加公益慈善活動和深入營房、學校、鄉村的留影,尋覓他們為青少年成長事業而努力奔波的足跡。
因為在寫作之前對麥賢得進行了充分觀察和深入了解,張澤華寫出來的英雄人物鮮活、豐富多樣,能讓讀者真切看到人物樣貌、感受到人物性格,體會到人物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在「八六」海戰中,麥賢得在頭部中彈情況下,仍堅守戰位,被譽為「鋼鐵戰士」。這次受傷留下的後遺症長期伴隨著他,即便如此,在身體逐漸好轉的情況下,他們夫婦時而出現在家鄉饒平,在潮汕大地捐資助學,辦圖書館等;時而出現在省內外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帶孩子們參加紅色教育;出現在部隊營房駐地,帶青少年朋友進行愛國熏陶等活動。
2013年以來,在張澤華擔任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期間,基金會開展了「關愛困境兒童」大型公益活動。麥賢得獲悉此事,多次來到市公益基金會,並和「百名小發明家」活動代表以及困境兒童成長的大學生見面談心。麥賢得、李玉枝夫婦幾次邀請小朋友到家裡做客,談心話未來,提升孩子們的精神素養,激發報國之志。
「這些年,麥老最常對孩子說的,就是‘沒有國,就沒有家’,保家衛國是軍人職責。」張澤華笑言,經常與英雄相伴,便是他總是能量滿滿的「秘訣」所在。他表示,讓英雄情懷融入每一個青少年的血液中,關鍵要講好英雄故事,讓崇尚英雄的種子早早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紮根沃土,以文學佳作展時代風采
工作時,張澤華就喜歡跟作家們一起談古論今、說文議詩,退休後,終於圓了作家夢。 「離開工作崗位後,全身心投入,讀書寫作。」在和記者交流時,張澤華分享了他對於寫作的感悟,「文字成了我體驗生命、思考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當然是件比較辛苦但也最為愜意的事。」
至今,張澤華已出版發行《這方熱土》《大潮的呼喚》《南海濤聲》和《那年那事》四本著作。從去年下半年至今,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了《麥賢得:戰鬥英雄的青少年情懷》《致敬!國家級專利發明人》《挺拔青松耀紅場》《王佩君:外砂集義福利會的舉旗人》《潮汕僑胞與抗戰》《辛亥革命時期的潮汕華僑》等報告文學、散文十多篇,頻頻被中國僑聯雜誌《海內與海外》、《中國報告文學》、香港《紫荊》雜誌、北京《中國法治新聞報》等刊發。
為充分展示汕頭改革開放的新氣象、新面貌,2014年,張澤華組織文壇名人來汕采風,「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采風活動」已成為汕頭市文化品牌推廣的一大盛事,至今已堅持8年。蔣子龍、譚談、葉辛、葉延濱、朱秀海……汕頭先後迎來近50位文壇翹楚、文壇大咖,他們深入觸摸汕頭城市發展的脈搏,汲取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讓更多的人通過作家們的作品對汕頭旅遊及風情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讓人心潮澎湃。作為汕頭人,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拿起手中的筆去記錄、去講述。」張澤華說,文學是他一生的追求,幾十年的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素材,對時代的感悟與思考,時刻催發著他的寫作慾望。
如今,張澤華依然在創作之路上筆耕不輟。如此傾心於寫作,是自身興趣使然,也是出自他對家鄉的深情。他創作了不少作品,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一個個時代楷模,記住了一個個英雄人物,也被許多平凡人物事蹟中的不平凡之處所感動。正如張澤華所言,講好家鄉故事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他的使命。
來源: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