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專欄:與龍同行

2023 年 01 月 14 日   閱讀量:11.22萬+

文|梁君度

bauten59ai

中華龍鳥化石在香港展出前拍照留念

多年前,我為內地一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做展示設計。為此我到北京遍訪中國科學院多間研究所,認識了中國研究恐龍最頂尖的幾位專家 ,其中包括最權威的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周世武研究員、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博士。

有一年,董枝明教授邀我去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的戈壁灘察看恐龍化石挖掘現場,當我與其他在挖掘現場的古生物學專家們一同聆聽他講述出土的恐龍化石物種分類時,他指著我隨手在沙石堆裏撿起的一塊小化石説:「這是一條劍龍前肢的第二節指骨。」現場十幾個人聽到董教授用這麽肯定的語氣説出他的判斷時都驚呆了!我不禁疑惑地問道:「老董,這你都能看出來?」,董教授淡淡地回了一句:「這不難,見多了唄!」董教授不愧是亞洲恐龍王,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有近一半是他研究和命名的。王董枝明在古生物界可説是「名震江湖」,他稱得上是世界恐龍學界的奇葩。

因爲全國各地幾乎都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點,所以哪裡發現恐龍化石,哪裡就有董枝明的足跡。我還隨他去過廣東、河南、雲南、遼寧等恐龍化石埋藏點。後來,他不但成了我學習恐龍知識的導師,也成了我的摯友。

90年代末,董枝明教授在雲南楚雄州祿豐縣發現了恐龍化石,他又帶我去看了。當時只看到一個山坡的斜面露出幾塊巨大的恐龍腿骨化石,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他斷定那裡是侏羅紀時期恐龍生活的水澤地區,必定能發掘出許多恐龍化石。果然,幾年後全面發掘,出土完整的祿豐龍化石達60多具。現在那裏已建成了聞名遐邇的「世界恐龍谷」,是雲南一個五A級旅遊景點,是全世界擁有最多恐龍化石的恐龍公園。我舊地重遊時,看到排成陣列的恐龍化石群,那種震撼,不得不打心底裏佩服我的老大哥董枝明的洞察力和專業水平之高。

周世武,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老館長。他是教會我如何發掘恐龍的專家。2002年,他帶我去四川廣寧市旺蒼縣挖掘恐龍化石。那時,我們準備建博物館,希望有一些真的恐龍化石,而不只是模型。我們兩人到了旺蒼縣一條小村莊,周世武領我找到一位老農,老人家認出他是幾十年前來挖掘恐龍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他和我們去到一個小山坡,只見地上鋪蓋著東一塊塑料薄膜,西一塊塑料薄膜,原來老農把幾十年前發掘恐龍化石的現場保護起來,免得日曬雨淋,恐龍化石風化。我們掀開塑料薄膜,果然看到露出岩層的恐龍大腿骨化石。經與當地文物管理部門洽商,他們同意和我們合作發掘。後來我們刨開那岩層,用「套箱法」挖出100多箱恐龍化石。經修復,共有多件四川蜀龍骨骼,大部分都是一米多長的腿骨,少量頸椎骨和尾椎骨。事實上,從1.99億年前的侏羅紀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四川盆地的環境先後經歷了從深湖、淺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環境。這一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爬行動物恐龍也因此稱霸一時,四川盆地也成為了碩大的名副其實的東方侏羅紀公園,四川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恐龍大省。

季強,我另外一個老朋友,他告訴我,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一類有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後來演化成了今天的鳥類。我們經常吃的鷄、鴨、鵝的祖先,也是恐龍。

季強當年是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他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化石——中華龍鳥。中華龍鳥像一隻鷄大小,但並非鳥,而是恐龍,祂不但有牙齒,而且有長長的尾巴,祂是鳥類的祖先。季強博士發現的是第一件長羽毛的恐龍化石,毫不誇張地説,這一發現為人類揭示了鳥類的起源。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恐龍就像鱷魚那樣全身長滿麟甲,絕對想不到恐龍也會長羽毛。

季強曾領我到遼西中華龍鳥出土現場,那白堊紀的地層全是化石,其中小小的狼鰭魚化石遍地皆是。遼西北票,羽毛恐龍使這個地方成為全世界研究鳥類起源學者朝拜的勝地。這裏不但出土了中華龍鳥,還出土了意外北票龍。

據悉,現在中國古生物學家正在研究鳥類的《樹棲起源説》和《奔跑起源説》兩種不同的假説。最早的生物本是生活在水中,後來慢慢演化出陸生生物,而生物還能飛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那麽,長羽毛的恐龍到底是因為爬到樹上覓食,經常用滑翔的方式回到地面而慢慢學會飛翔的呢?還是因為奔跑時扇動帶羽毛的前肢助跑而慢慢學會飛行的呢?這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迷,古生物學家們正努力破解,也許他們還需要更多的化石證據。

由於恐龍一直都是迷一般地生存在我們的地球上,而且生存週期長達兩億多年,這令人類對祂非常好奇,所以,我們不少人都成了恐龍迷。

1999年,我第一次將中國恐龍化石帶到香港展覽,令香港科學館打破了建館以來一天之內入場人數最高紀錄,達兩萬人之多,可見恐龍的魅力有多大!


編輯: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