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在去年10月公佈的《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簡約公屋」的計劃,預計可以在五年內為公屋輪候時間長達3年或以上的市民提供約30,000個單位,解決不少草根人士居住在不適切房屋,忍受惡劣居住環境的燃眉之急。近日,政府在聽取社會人士的意見後,進一步交代計劃細節,包括增加更多市區的選址、單位租金水平及盡量減省建築成本。可是,計劃卻惹來部分社會持份者,例如在選址周邊居住的居民及發展商的強烈反對,令人憂慮這個有益民生的項目可能遭遇障礙。

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政策研究主任黃遠康

眾所周知,香港的住屋問題一直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除了私人住宅價格高昂,連中產階級置業都倍感吃力之外,公營房屋的供應量遠遠未能追上基層市民的需求。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235,000宗的公屋申請,而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6年。當中,以二人單位的輪候情況最為嚴重,在202122年間,獲得公屋單位安置的7,000名二人家庭中,就有5,000名的輪候時間超過5年,比例高達71.4%,可見,加快興建人數較少的公營房屋單位有著極大的逼切性

同樣高度逼切的問題,是困擾不少草根階層的不適切房屋。根據特區政府成立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港約有22.6萬人正居住在劏房。當中,劏房住戶入息中位數約$15,000,而租金中位數則是$4,800,租金與收入的比例遠遠高於公屋租戶。此外,劏房的居住設施及環境極不理想,例如近2成住戶表示沒有獨立廁所、近3成住戶沒有獨立廚房、分別有50.7%66%受訪者不滿意衛生狀況及食水清潔度。

劏房住戶一方面需要承擔不合理的租金,一方面需要忍受差勁的生活環境,對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而言更是影響深遠。劏房子女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學習空間,以及難以與其他同學一樣參加不同的興趣班,導致他們的學習進度一般較為落後,競爭力亦相對較弱,容易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無限延續。因此,對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而言,任何可以加快脫離現有環境,改善生活質素的房屋項目都非常重要及值得支持。

當然,筆者明白部分社會人士對簡約公屋計劃有所保留,認為選址對周邊社區帶來負擔,甚至改變原有的發展用途,對私樓居民的利益造成衝擊。不過,簡約公屋其實是一個臨時、短期的房屋項目,用意是加快公屋輪候冊申請人入住公營房屋,盡快改善生活環境和減少租金負擔。當政府的「十年建屋計劃」漸見成效,傳統公屋單位足以應付輪候高峰期的需求後,簡約公屋便會不復存在,而有關用地亦可以用作其他發展用途。這意味著計劃對周邊社區造成的負荷問題不過是暫時性的,故不應視之為洪水猛獸而過份抗拒。作為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該以關愛、體諒、互助的精神作出妥協和讓步,使社會可以向前發展。

有聲音亦認為,既然簡約公屋只是臨時項目,與其花費超過200億興建過渡性房屋,不如改為興建公屋。筆者認為,不論傳媒或公眾都不宜誇大簡約公屋的建造成本,事實上,每簡約公屋單位的造價為68萬,而傳統公屋單位則因近年建築成本上升而增加至約76萬,因此簡約公屋實在不比傳統公屋昂貴。而且,政府物色興建簡約公屋的地方,都是未被徵用的官地,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提供最多的單位數目。如果政府將有關選址改劃成傳統公屋,一方面會因為較長的研究、規劃及建造時間令成本進一步上升,使受助群體輪候公營房屋的時間無法縮短,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傳統公屋屬於永久性項目,令受影響社區的生活配套超負荷問題變成長期弊病,負面影響更大更廣。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要求特區政府積極解決房屋問題,使香港告別劏房、籠屋等惡劣的居住環境。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要有作風果斷,辦事迅速的管治班子外,也要有守望相助,求同存異的市民配合和支持。希望社會上下齊心支持簡約公屋,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活在更好的居住環境。

 

本文作者係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政策研究主任黃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