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藝傳承走向世界 廣東大戲再創輝煌
「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成立
訪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
文|葉蕙雅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又名「大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的藝術瑰寶。在粵港澳三地有關方面積極的交流合作共同申報下,讓粵劇於2009年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約有1.2億的粵語人口,粵劇在粵港澳及海外粵語華人圈中具有廣泛影響力,是粵港澳及海外粵語華人心相通、文化認同的紐帶,也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基礎。粵劇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是講述大灣區同根同脈故事的重要文化載體和名片,也是轉化成建設灣區的文化動力。
香港都會大學自2021年夏季開辦了通識教育科目,「粵劇文化:導賞與體驗」旨在提升學生對粵劇歷史和文化的認知,讓學生瞭解粵劇藝術的基本內涵、風格和美學特點,及粵劇的組織、運作和演出方式。為引領不熟悉戲曲的青年走進粵劇的世界,學校邀請王勝泉先生授課,講解四功五法和唱腔等傳統粵劇元素。學校為科目特別設立課堂互動增添趣味性,以改變年輕人對粵劇的傳統印象,在他們心中播下粵劇種子,期望適時發芽以達傳承之效。而今年8月正式成立的「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更是推動著都大在弘揚戲曲粵劇文化方面更上一層樓,特別是讓外籍人士或身處海外的華人領略粵曲韻味。研藝中心主要功能在於推動丶發展丶傳承粵劇藝術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項老祖宗留下的珍貴獨特東方文化藝術,把精選粵劇劇本和折子戲翻譯成英文、開設網上導賞課程及學術研究,更好地弘揚海外乃至普及全世界。
陳家愉博士是粵劇愛好者也是專業文學翻譯學者,多年來為推動粵劇文化不遺餘力,亦一直積極開展與粵劇相關的研究,如《1930 – 1970 年代香港粵劇唱腔流派革新與傳承研究》研討會,並多次舉辦相關活動。她亦是都大通識教育科目「粵劇文化:導賞與體驗」的學科主任。她認為,粵劇翻譯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上有著重要意義,能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連繫全球海外華人的文化精神,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及愛上粵劇。人們都喜歡視覺享受,圖像引導顯然十分重要,中心會在開發翻譯項目時抽取粵劇的精髓,設定重點學習目標製作短視頻,用心進行翻譯後的處理,比起純文字的表達方式更能引起興趣和學習動力。目前也正在招募更多研究人才,翻譯團隊正在組建中,期望未來中心能發揮出豐富粤劇國際傳播能力的作用。
陳博士展示她早於十年前參與翻譯的《圖說薛覺先藝術人生》
凡是譯者都知道譯事之難,要做好粵劇翻譯不單要講究韻律,還考驗譯者對劇目的理解和文化意蘊,才能做到形式和內容的辨證統一。如何讓粵劇在世界舞台上綻放魅力,除了原有的特質外,也在於譯者的再創造,讓翻譯版的粵劇為外國人所接受。陳博士展示了她早於十年前參與翻譯的一本書《圖說薛覺先藝術人生》,當時用了整整半年的工夫配合深入研究才完成這本書的英文翻譯。她表示,語言文字只是一種載體,粵劇翻譯只能盡量做到「原汁原味」,再好的譯者也很難翻譯出與原文分毫不差的譯本。畢竟中文所表達的詞句是非常精煉的,翻譯成英文卻需要很長的句子才能表達出真正的涵意。粵劇英語翻譯的成果有三種形式體現,一、字幕;二、劇本;三、口述導賞。要做到以英文進行演出是難以實現的,也缺乏相關人才,而且唱出來的感覺也極難達到原文的效果。粵劇的傳承需要有人接力,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粵劇研究與翻譯更需要不斷注入新的養分,激活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華文化的傳承需要堅守根本,也要不斷與時俱進,香港都會大學成立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為社會培育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推動粵劇教育與研究向世界展示粵劇發展故事的文化樂章。
藝術香港副總監葉蕙雅女士(左)、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右)
編輯:方方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