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圖源:大道
小雪節氣帶來入冬的寒意。
每年西曆的11月22日或23日,地球到達了太陽黃經240度,曆法中該日名為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冬季第2個節氣。《孝經緯》說:「(立冬)後十五日,斗指亥,為小雪。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時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此時大地上秋金之氣已經伏藏,壬水顯現並不斷增強,直到冬至節氣時,壬水之氣到達頂峰,然後便轉向衰弱。從小雪節氣到大雪,是寒水增長最明顯的一段時間,是金氣和水氣交替之時,兩股力量的糾纏,使小雪節氣容易出現雨夾雪等陰雨天氣。
圖源:網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詞。」小雪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這個節氣之所以叫小雪,是因為「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雖然天空開始下雪,但一般雪量及雪的體積都是較小,並且夜凍晝化。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這種半冰半融狀態的雪,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的雪,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雨雪同降叫作「雨夾雪」,如果飄降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則稱為「米雪」。但是,節氣中的「小雪」跟天氣報告中的「小雪」不一樣,小雪只是一個氣候概念,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下大雪的可能性。
圖源:網絡
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三候閉塞而成冬。」彩虹是陰陽二氣交搏的產物,彩虹不現,代表大地陰氣已經強盛到沒有對手;
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令萬物失去了生機,天地亦因此閉塞,天氣轉入了嚴寒的冬天。
小雪是積蓄備用的季節。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禦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人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正能夠享受了。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在北方,小雪節氣裡,天氣陰冷、光照較少,心情也不見太好,所以這個季節宜吃羊肉、牛肉、雞肉等吃補。中醫講究「欲補先清」, 在小雪時節宜適當吃些蘿蔔來清理腸道、「消食祛痰癖」,好讓接下來的冬補營養可以更好地被吸收,也就不容易生「內火」了。小雪節氣里吃不完就收於菜窖,或醃制、風乾以備過冬食用。
圖源:網絡
中國有名俗話:「積穀防饑,有備無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豐收之年不要忘記囤積糧食,以防饑荒之年沒飯吃。歷史上中國遭受饑荒的歷史也太多。據史料記載的就有72次。所以豐年不忘饑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總結的規律。
現在我們為了房子車子,為了美好生活而奮鬥,其實,我們老祖宗卻多年來為了生存為了糧食而不斷的奮鬥。俗話豐年不能忘記災年,現在感覺不到挨餓滋味,但我們又浪費了多少糧食資源。所以老祖宗的苦難與教訓還應記住,危機無處不在,要居安思危啊!
圖源:網絡
小雪,一個天地積陰的節氣,陽氣藏得更深,陰氣彌漫人間,陰陽不交,形成肅殺萬物的格局,進入了一個徹底冬藏的季節。此時常會情緒低落,昏昏沉沉。供暖季來臨,出去還穿得多,人體容易生內熱。陽氣冬藏,徹底歸根,可以開始補虛了。
今年小雪後,有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主管人間禍福,天官(賜福)當令是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地官(赦罪)是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人官(水官)(解厄)是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三官大帝(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又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
圖源:網絡
每逢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水官都會下凡巡視,消災解厄。時至今天,人們都以為解厄大權在水官手裡,但水官做的就是教導我們何為「解厄」之道,便是積福蓄德!放下執著,利他眾生,無私奉獻,就是解厄之良方!
小雪季節,斂陰護陽,為來年春天的蓬勃積蓄力量,是儲備資糧的好時節。國家農土,是為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而積穀防饑,物資,軟硬實力,安全制度,金融經濟,防疫安排等,備戰備荒為人民,都是未雨籌謀,為明天而努力。我們個人也要為自己的精氣神,在這來臨的寒冬裡打下明年的基礎。在前進的路上,要積蓄的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為更好的出發而積蓄。
圖源:網絡
要知道,冬季不是終點,而是春來的鋪墊。人心無染,逢時要靜。心懷一份安然,耳聽雪飄,身沾雪花,心融雪中。卸下一身的疲備,不染風霜的寒暖。人生,放下!安心享受,這靜謐的流金時節!
編輯:方方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