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圖源:網絡

每年西曆三月十九日至廿二日,當地球到達了太陽黃經零度的時候,斗柄指向東方卯位的那一刻,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到達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而《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亦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太陽會直射在赤道,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將會一樣長,晝夜平分。從這天開始起,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民間亦有諺語:「春分,日暝對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等說法。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晝夜各為十二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圖源:網絡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春分日後,燕子感到大地上陽氣日漸強盛,氣溫適宜時才會從南方返回築巢;雷和電更是「陽之聲」和「陽之光」,都是陰陽二氣相博才會有的現象。春分後,氣溫會快速攀升,雨水明顯增多,莊稼開始快速拔節生長。

今年春分交節在農曆的二月十一早上十一點零六 分。交節在較早的二月中,所以今年春天天氣不晴不雨,陰沉多風。人在春天卻又看不見春天的溫暖和舒適。過段時間又突然就熱了,忽然的便進入了夏季。

 圖源:網絡

春分處在木和火的交替初期,木氣想要更強就需要有水的輔助,所以春分最好有雨。農諺也有「春分麥起身,雨水貴如金」「春分有雨是豐年,春分無雨有長旱」「春分有雨病人少,春分無雨疫病鬧」的說法。這時下雨無論對莊稼還是對人,都是好事。「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要是春分這一天下雨,就表示秋季會豐收。

乍暖還寒的日子最易惹出個病來。俗語說:「春分有風發,郎中盡可殺;春分無雨下,郎中笑哈哈。」意思說,如果春分日刮東風,表示會下雨,天氣即是正常,疾病自然少了。如果此日刮西風不下雨,人們便容易生病了。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保健上亦是同一道理,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老人家都說,一年過得最舒服的日子在春秋二季。有說二八亂穿衣。就是二月、八月的時候,隨便你穿吧,反正天氣不寒不熱,亦寒也熱,穿啥都沒關係,亦都有關係!

 圖源:網絡

中華曆法以「立春」節氣為一年的開始,而在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及中東民族文化裡,「春分」是「諾魯孜節」(Nowruz),是波斯系文化裡新年的第一日,是古瑣羅亞斯德(波斯教,也稱拜火教或祆教)曆中最神聖的節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西元前6世紀。「No」是波斯語中「新」的意思,而「rouz」就是「日子」,就是「新的一天」的意思。它標誌著春季的第一天和新年的到來,也慶祝自然界的萬物復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象徵著善驅趕惡,快樂驅趕憂愁。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如阿富汗、亞塞拜然、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以致中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等民族以傳統的方式迎接春天及新一年的到來。這個節日成為代代相傳的共同遺產、習俗傳統和文化,保留在絲綢之路上。

春分的諾魯孜節,是連續13天的慶祝活動,包括了幾天幾夜的盛裝儀式的載歌舞蹈,跨越火焰和溪流,諾魯孜宴吃節日飯,講故事,挪巢,大掃除,移花栽樹,拜年請安,交換禮物,佈施,上墳掃墓,踏青,馬術表演,文藝比賽等。

 圖源:網絡

隨著時間的推移,諾魯孜節的習俗不斷擴展,融合了新的社會、宗教和文化因素。諾魯孜節促進了不同民族與社群之間的友誼和文化多樣性,而且通過多重文化身份的認同,促進了不同社群之間的和平和團結。

諾魯孜節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此外,在2010年,聯合國大會宣佈每年的3月21日為國際諾魯孜節。

春分後天氣回暖,適宜炎黃子孫祭祖上墳掃墓。香港新界地區一些鄉村或氏族聚居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祖堂制度,可能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早類似家族慈善基金組織的,由家延伸至族,而擴大到地方一處的社會組織的結構。祖堂或家族會有比較大型的祭祀活動,更因此有「春秋二祭」之說法。掃墓時會先在祖墳前陳列指定的牲禮和菜蔬,叫做「案菜」,然後進行祭禮的儀式——讀祭文,依次跪拜,先男後女,焚化紙錢和祭文,以及把紙錢壓在墳頭等習俗。祭祖之前,首先把燒豬和酒、茶等抬到當地祠堂的側廳,並對著「文昌帝」的神位進行祭祀及焚燒祝文後才正式祭祖。

 圖源:網絡

祭祖時,村民會把供品抬到大供桌上,並會依著村民的輩份逐一上前,向祖先奉上酒、茶,最後儀式會以燒炮仗作結束。完成祭祖後,便進行所謂「分豬肉」的儀式。剛才用來祭祀祖先的燒豬,此時會抬到大廳中間,分成小份,任由參與者享用,以保各村民能得祖先庇蔭,出入平安。

還深深的記得南懷謹老師的講課。說,孔子著《春秋》,寫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歷史,他為什麼叫《春秋》,不稱冬夏呢?春天是由冷變熱,慢慢一點一點熱起來。秋天是相反,夏天的熱慢慢退掉,退到了秋天剛好涼爽,不算冷也不算熱。不但氣溫如此,夏季白晝長,冬季白晝短,春秋兩季的日夜長短也是持平的。所以我們講「春秋持平也」,是個天秤。古今人物,對於國家社會有沒有貢獻,《春秋》在這個歷史上持平論之,所以「春秋」就是持平之論的意思。

 圖源:網絡

放眼今天社會,追名逐利者眾,亦有求萬世名,爭天下利的;更有留旡字碑者,選擇將自己的功過交給後人評說。但都是把今生來世押上,為別人的一句評語來衡量自己滄海一粟在世的價值和意義的!

春分,日夜相等,冷暖平分。如歷史裡的一樣,成敗好壞,枯榮興衰;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掌裡一天下,剎那萬古情!「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任他春夏秋冬,管他冬秋春夏,都是雪泥鴻爪。

如來如去,既是無意亦有意!來過,就好了!


編輯:方方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