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中國瞄準4月24日17時17分發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傑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

三位航天員中,陳中瑞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傑入選前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而最為港人熟悉的是曾經主持「天宮課堂」、且參與航天員訪港活動的指令長陳冬。

從刻苦訓練到翱翔藍天

bauter2x8a
飛行員時期的陳冬。(澎湃新聞截圖)

在成為神舟飛船乘組航天員、並多次踏上太空之前,陳冬的「飛天」故事其實早已悄然開始。從初入空軍飛行學院,到首次穿上飛行學員制服,他便暗下決心要用一步步刻苦訓練來實現天空夢想。飛行學院高難度的體能訓練讓他真正嘗到何謂咬牙堅持。1500米跑需要在5分10秒內完成,起初他跑到7分鐘就已氣喘不已;單槓、雙槓標準是16個,他只能勉強3、4個。但陳冬堅信,只要能扛住這些考驗,便能一步步朝着駕駛戰機、翱翔藍天的目標邁進。於是他每天清晨比同儕提早出門、綁上沙袋苦練長跑;夜晚熄燈後,在樓道裏加練俯臥撐和仰臥起坐。短短三個月瘦了十多斤(市斤,1斤=0.5kg)後,陳冬不僅增強了體能,還在最終考核中一路過關斬將,成功駕駛殲擊機奔向雲端。

成為一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後,陳冬本以為自己將常駐藍天,直到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開啟,讓他的志向再次拔節。他在北京的航天訓練中心中又一次融入到更殘酷的訓練周期:每天要反覆適應離心機帶來的8倍體重過載,並持續40秒;轉椅訓練則在長時間旋轉中強烈刺激前庭系統;還有高強度的心理關閉測試,要求航天員能在幽閉環境裏長時間保持清醒和高效反應。這種「魔鬼操練」起初令人幾近崩潰,但陳冬深知唯有痛苦的過程才可能孕育「飛天」的蛻變。數年下來,他的身心素質得到前所未有的拔升,也為日後多次載人任務打下牢固的基礎。2016年成功入選神舟十一號成員組後,陳冬經過更為嚴苛和刻苦的訓練,第二次以指令長的身份參與2022年神舟十四號載人航天任務。完成任務歸來後,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二級航天功勛獎章」,並且再次入選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並擔任指令長。

「天宮課堂」將再現 神舟二十號與太空科學傳承

bauteg95i2
陳冬在「天宮課堂」中。(央視直播截圖)

據神舟二十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發言人介紹,神舟二十號此次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並開展多項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其中,生物科學實驗被列為重要任務。身為指令長的陳冬,既要扛起航天器在軌控制和應急處置的重責,也在傳播航天知識方面承擔着「太空教師」的特殊角色。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早在2022年時,陳冬就曾主持「天宮課堂」的第三課,與乘組成員在中國空間站內向全國中小學生進行太空科普授課。在那堂備受矚目的太空課中,陳冬和其他航天員精心準備了多項微重力實驗,包括毛細效應、水球振動、旋轉扳手現象等。透過高清攝影鏡頭,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得以「零距離」觀察到失重條件下的奇妙物理現象:小小氣泡在水球中停滯不動、鋼球的加入讓水球快慢不同的震盪效果、甚至能隔着幾米輕鬆用吸管喝到果汁……這些畫面,生動地向青少年展示了微重力的奧秘。

陳冬在課堂上的耐心講解,更為他博得「太空老師」的愛稱。他以淺白易懂的語言,向台下和全國直播頻道前的學生解釋富有專業性與前沿性的太空知識,啟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尤其在演示收集太空植物樣本時,他一邊操作,一邊邀請同學們想像種子如何在失重狀態下發芽成長。那一刻,不僅是課堂現場,無數屏幕前的孩子們也感受到太空探索的浪漫與實用並存。

如今,神舟二十號將會再度讓陳冬回歸太空教學舞台的重要任務。未來半年,他將在空間站裏進一步完成動物和微生物等實驗觀測工作,收集各種關鍵數據,並透過天地互動將科普知識分享給更多青少年。這份延續,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持續推進航天教育的理念:讓太空探索的成果不斷「落地」,激勵後生晚輩繼續開拓廣袤宇宙的未來。

與香港的雙向奔赴 從太空到維港的深厚情感

bautefya3o
2023年陳冬訪港期間參加媒體見面會。

值得一提的是,對香港市民而言,陳冬並非僅是一個在新聞報道裏的名字。2023年他曾參加航天員訪港活動親臨香港,期間到訪校園、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還在多個公開場合分享太空故事,引發全城轟動。大批香港學生和市民在紅館等地現場感受來自太空的震撼,紛紛表示「書本上的知識突然變得鮮活」。

在訪港期間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陳冬向香港青年展示了充滿未來感的航天員生活。神十四的航天員在軌期間迎來了問天艙、夢天實驗艙,當打開艙門時,感覺走進了新的家,很像開啟了一個新的大門,感到自己的家更寬敞更舒適,飄都可以飄的很盡興。

陳冬表示,在軌期間還完成了三次出艙活動,可以「打開家門」投身宇宙,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第三次,自己站在大小機械臂組合臂上,看到了中國空間站在航天員們的手中建成,心中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此外,在軌期間還迎來了神舟十五號乘組,這也是我國航天員第一次在太空會師,大家非常激動、抱了又抱,感覺有說不完的話。在軌的183天中,陳冬回憶說他白天晚上都喜歡去看看祖國,因為在太空中最亮的星是中國空間站,而地球上最亮的坐標就是祖國。他透露,自己在太空中看到了香港和澳門、還拍攝了照片,所以也非常開心。

訪港期間,陳冬特別珍惜與香港青少年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培僑中學的陳蔓琳同學與陳冬曾有書信往來,成為「太空筆友」。在當日的見面會上,二人實現面對面交談。陳蔓琳上台時,陳冬便對她說:「終於見到你了!」讓她非常感動。

面對熱情的香港學子,陳冬表示,中國航空工程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是中央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並且勉勵香港青少年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刻苦鍛煉,參加預備航天員選拔,進入祖國的空間站進行工作,笑指希望有機會向香港航天員請教粵語。

這次訪港之行,不僅拉近了航天員與香港市民的距離,也讓更多的香港青年對航天事業產生了濃厚興趣。陳冬用自己的經歷和行動,生動詮釋了「追夢無止境」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陳冬,這位從大院走向太空的航天英雄,不僅用自己的努力書寫了人生的傳奇,更以溫暖和真誠感染了無數人。從追逐星辰的少年,到太空課堂的「教師」,再到與香港的深情牽掛,他的故事彰顯了中國航天員的風采,也向廣大香港市民傳遞了探索宇宙的共同夢想。


來源: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