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5年度亞洲大學排名榜近日公布,共有六所本港高等學府打入亞洲50強,其中香港大學連續兩年排名第6,香港中文大學排名第9,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12。與如此引人注目榜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立法會最新一期數據透視卻指出,香港全球創新排名從2020年的第11位直降至2024年的第18位,其中主要原因正正在於知識及技術產出的表現較為薄弱。

特區制度近年致力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全力打造以創新科技為驅動力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創科及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並在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本港全球創新力卻連年下降。大學學術研究排名直線上升,創新能力直線下降的二律背反的不合邏輯的客觀現實,正正說明了創新科技的發展,確實需要勇於創新敢於破局,從制度機制入手,破除創新機制桎梏,讓創新科技真正成為持續發展新動能。

立法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香港每百萬人口中只有4809名研究人員,遠不及新加坡和韓國。然而,儘管59.8%的研究生修畢與「工程與科技」及「理科」相關的課程,但僅得11.6%的畢業生能成功找到與其學科直接相關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本地工商機構的研發投資增長緩慢所致。以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內地華為集團2024年研發投入達到179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20.8%,近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2490億元。而本港新一代年青人入讀大學首選專業為醫學、法律、金融,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本港嚴重缺乏創新科技的社會氛圍。

近日專程訪問創科興旺發達的杭州,顯示當局對本港創科發展動力不足的嚴峻形勢的高度重視。李家超表示,杭州多年來積極推動創科產業,以「杭州六小龍」為標誌的創科企業發展迅速,建設了蓬勃的產業生態圈和優良的投資環境。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大力推動杭港兩地的創科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優勢互補。「我期待未來浙港兩地企業加強創科合作、優勢互補,攜手推出更多具有創新創意的『爆款』項目。」

李家超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展館以三連問的形式提出了直面香港創科落後必須正視的問題:「企業目前有多少人?科研人員的佔比如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這也意味着特區政府已經在認真反思反省如何在創新科技方面發力。在這方面,杭州及深圳的成功為香港彎道超車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是建立「港版新型研發機構」,強化產學研協同機制。借鑒杭州六小龍發展模式,由政府牽頭,聯合香港高校、龍頭企業及國際資本成立「香港科創轉化研究院」,聚焦能夠對接國家創科發展規劃、且具有香港研發優勢的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以市場化導向開展研發。

二是改革大學考核體系,激勵成果轉化。將成果轉化納入教授評聘指標,將專利授權、技術入股、孵化企業等作為提高研發人員個人利益以及資助大學的重要依據。允許創科研發團隊獲得不低於70%的成果轉化收益,以激勵研發人員潛心研究。

三是打造「大灣區中試生態」,與深圳、東莞共建中試基地,利用大灣區製造業優勢,在香港布局設計研發,在深圳(河套)、東莞松山湖建立中試生產線。同時,針對生物醫藥等需內地臨床數據的領域,與杭州、上海合作建立合規數據流動試點,形成與內地創科數據互聯互通互認的長效機制。為此,為大學研發團隊提供產品原型開發、小批量試製的資金支持,通過股權投資而非純補貼形式,增強可持續性及深化研究成果,提升本港研發產品的競爭力。

四是優化法律與監管環境,制定《香港高校技術轉移促進條例》,允許大學研發人員兼職創業,明確職務發明權屬爭議的仲裁機制,從制度及機制方面保障並激勵研發人員與企業聯手合作,並確保其個人利益最大化。內地始終是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最大的市場,只有與內地企業機構保持密切合作,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五是培育專業科技經紀人隊伍,聯合各地著名大學開設技術商業化專業,定向培養懂科研、懂法律、懂市場的複合型人才。推行「科技經紀人認證計劃」,培養創新科技成果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的推手與「買辦」,加速研究成果市場化商品化。

國家持續穩定發展以及致力創新科技為發展驅動力,是香港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堅定靠山與堅強動力,也是香港能夠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的底氣所在。香港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制度性區位性優勢,通過創新機制,揚棄閉門造車的研發痼疾,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拉動經濟的「生產力成果」。這其中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發展的魄力與制度機制。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的「前店後廠」模式帶動了香港經濟的飛躍式增長,相信通過創新機制形成新的「前研後廠」新模式,同樣能夠再次成為香港經濟飛躍增長的新動力。


來源: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