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君度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根脈中華》節目意義非凡,它宛如一座文明的橋樑,跨越時空與地域的界限,在當今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時代背景下,肩負起深化港澳台同胞對中華文化認同與情感連結的重任。
通過深入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節目為觀眾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長卷,從古老的賈湖遺址龜甲刻符到現代非遺技藝的創新傳承,全方位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與連續性。這不僅有助於強化民族自豪感,更在文化層面為國家的統一與團結奠定堅實基礎。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節目在全球化浪潮中,以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為敍事核心,有力地回應了“西方中心論”的質疑,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它向世界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增強了中華民族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文化自信與話語權。
聯繫到最近美國對中國打關税戰,我們的專家高志凱説:“中國已存在了5000千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美國,我們都活得好好。” 我覺得中國同胞看了《根脈中華》的節目,對這位專家的説法更加認同,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更有自信心,美國要和中國經濟脫鈎,我們大不了再過5000年沒有美國的生活,何懼之有!
《根脈中華》節目內容豐富多元,巧妙地將歷史與當代相結合,欄目設置“禮敬文明”“文化面孔”“文化故事”“文藝賞析”四大板塊,設置層層遞進,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中華文化,讓人在領略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能看到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與發展。以青年視角聚焦文化傳承故事這一做法尤其值得稱讚,讓節目充滿青春活力,更貼近年輕受眾,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潤物無聲”式傳播。
我以前經營展覽公司,是香港政府特約展覽供應商,做過很多介紹中國理事文化的展覽,那時的展覽展品也很豐富,也有國家一級文物,如北京古觀象台上的天文儀,但光是展示一般市民不懂。如果能像《根脈中華》節目這樣介紹就不同了。《根脈中華》在傳播形式上,“廣播 + 新媒體”的雙向聯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虛擬實境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以及線上線下互動的傳播閉環,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與關注度。節目在平衡藝術與技術方面也把握得恰到好處,例如國風音樂的改編,既保留傳統韻律又融入現代元素,真正做到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然而,為了讓節目更加盡善盡美,仍有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間。部分板塊,如“文藝賞析”,可進一步增強觀眾的互動性。例如,設置線上詩詞創作比賽、非遺手作展示與交流等環節,鼓勵觀眾積極參與創作,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此外,節目在介紹中國的文物時最好打出字幕,因為考古專家講的文物都是現代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比如説“裕彤”(發音)是什麼?也沒寫出來,一般人都不知道是什麼。
最後,談談書法,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與中華文化深度對話的橋樑,是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從藝術層面看,書法以筆墨線條為載體,展現了獨特的形式美與意境美。每一個筆畫的起承轉合、每一幅作品的布局謀篇,都藴含着無盡的藝術魅力,能夠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與心靈的觸動。
從文化傳承角度講,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承載着數千年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漢字的演變與書法的發展緊密相連,通過研習書法,我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代文人墨客對話,感受他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情趣,進而更好地傳承和延續中華文化的脈絡。
同時,書法也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在書寫過程中,需要平心靜氣、專注凝神,這不僅有助於培養耐心與專注力,還能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尋得一片寧靜之地,達到身心的和諧統一。而且,書法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通過參與書法交流活動,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共同探討、相互學習,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一份力量。總之,從事書法讓我在藝術追求、文化傳承與個人修養等多個方面都收穫頗豐,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採訪筆者

筆者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根脈中華》節目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