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守濤
禪、禪宗與禪畫,這是一個不小的題目,我試圖用最簡單、最通俗的方式來談談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禪」在一般的意義講上可以理解為漢傳佛教,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禪」字本身是印度語“禪那”的音譯,意思是思維修與靜慮修,從這個意義上講又可以說也是意譯。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本土已經有「靜」的修煉方式,而且廣泛流行於社會各階層之中,大意就是不受外界影響只關注精神反觀(非肉身)的修煉,而這種修煉也被認為是禪修。
圖一《靜》篆書 68× 136 cm
題: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錄周易·坤·文言句 乙末春雨後 雅寶堂主人 守濤
從漢語的意義上講,有幾個相似的字和詞彙,首先能應該弄明白。「禪」與禪的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襌是衣服的意思,但這兩個字在日本是通用的;
很多古代用字中禪和「蟬」有時是通用的,因為蟬有脫殼又萬變不離其宗的意思;
「墠」是指祭地,禪是指祭天。蟬、墠、禪三個字在很多字典中是列為異體字,但是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是不通用的。
另外還有幾個詞彙也應該瞭解,例如:「禪師」是指漢傳佛教的和尚;「禪林」是指寺院;「禪機」是指禪宗修煉的秘訣;「禪堂」、「禪室」“禪室”是禪修、念經、學經的屋子;「參禪」、「坐禪」是指靜修;「禪定」指參禪的境界,六祖惠能解釋為「外禪內定,外離相既禪,內不亂即定。」
圖二 《面壁修禪》扇面紙
禪宗是指漢傳佛教達摩一派(見守濤學佛三)。禪宗的主要特點有四個:一、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而「大乘」就是大車,有廣度眾生之意;二、主要經典為《楞迦經》(楞迦阿跋多羅寶經,共四卷);三、傳承只有衣缽,(但達摩還是傳給了二世慧可四卷楞迦經);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特別強調頓悟、自然、簡單,悟性大於知識,以心為佛。
禪的這些思想和老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追求「禪意無意」的內心體驗。是一種不講知識性,邏輯性,完全依靠自我修煉的智慧與心印,所以說禪修就是智慧修。這也正是禪宗在中國得以發揚光大的主要原因。
圖三《面壁》40×60cm
在中國美術史浩瀚悠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條小溪流淌著歷代文人雅士書畫家、民間畫工、對佛教的特別關照。也留下了很多著名僧人的美術作品。這當中既有純繪畫作品也有佛教畫和禪畫。
禪畫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禪畫,這類作品,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無論是用筆簡略或繁複,都能創造出內容含蓄,空靈而安寧,清靜而混沌,平淡而氣爽的意境,引人不由的走進禪的境界。這類畫家中,既有著名的僧人更不乏名著于世的文人畫家。
再一類更多的是佛教繪畫。歷史上對佛教繪畫的關注除了畫僧以外,既有文人畫家,更有不少民間畫家。僅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畫家三百七十二人中就有僧人畫家十余人,其中外國僧人四人。其第三卷專門有一節《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共記載了六十九座寺觀的上百幅壁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佛教內容。可見當時佛教繪畫的盛行。從記載中可以知道,吳道子、張僧繇、周昉等人都曾畫過佛教畫。而在張彥遠記載的六十九座寺廟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畫聖吳道子畫的經變圖。
圖四《歷代名畫記·記兩京外州寺覌畫壁》
佛教繪畫對禪有兩個意義,首先對繪畫者來說是一種靜寂的修行,以心證道的過程。在繪製過程中作者心無雜念,全身專注,傾注了對佛的敬重之心,體現了靜修的本質內涵。第二個意義是弘揚了佛法,體現了大乘廣度眾生的根本精神。
圖五 敦煌藏經洞·唐《引路菩薩》彩色絹畫 80.5×53.8cm
現在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禪」是指一種靜寂頓悟的境界和無盡的智慧;「禪宗」是專指佛教的一個宗派(漢傳佛教);「禪畫」則是指有禪意的繪畫。
在以後的學佛中我們將沿著歷史的長河,體驗禪畫、佛教繪畫和畫僧們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
圖文來源:守濤書畫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