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守濤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短的朝代,所以我們在歷史上一般講隋唐時代。隋朝雖然只有三十幾年,但也是佛教繪畫的一個重要興盛期,僅在敦煌莫高窟現存洞窟中就有近三分之一是隋代開鑿的。
窟內壁畫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既有華美細膩的密體,又有活潑奔放的疏體,還有來自波斯、中亞的綺麗圖案,也有融合中西的新風格。可以說,隋代壁畫不僅囊蓋了早期佛教藝術遺風,更為唐代佛教藝術奠定了基礎。從下面兩幅隋代壁畫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那個時代綺麗奔放、獨具風格色彩特點。
由於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就一直把佛像繪畫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在古代曾經把佛教也稱為像教。隋唐兩代約三百多年,留下的繪畫真跡少之又少,佛教繪畫也是多見於記載,很少有實物,所以壁畫作品就顯得極為珍貴。佛教中的壁畫作品主要有各種佛像、經變圖、本生故事、供養人像、因緣故事等。
佛教畫中的本生故事非常古老,雖然現存的《佛本生經》出於西元5世紀斯里蘭卡僧人之手,但據考證其原本不晚於西元前3世紀。佛本生經不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時間古老、規模龐大、流傳極廣的民間故事集,它將一些講述佛陀前生事蹟的故事編輯在一起,共有547個。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經過了無數次輪回轉生,他曾做過國王、王子、婆羅門、商人、婦人、大象、猴子、鹿等等,每一次轉生,便有一個行善立德的故事,這些故事被稱為「本生故事」。我們前面看到的《薩埵捨身飼虎 》《屍毗王割肉貿鴿》(守濤學佛之十八,圖二、圖七),都是本生故事。為了挽救老虎生命而甘願犧牲自己肉身的薩埵太子和割肉貿鴿的屍毗王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
經變故事是佛經中以圖像的形式來說明某部佛經內容的一種形式。經是佛經,變是「變相」或「變現」,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就是以圖像的形式來說明某部佛經的思想內容。例如有菩薩變、阿彌陀變、彌勒經變、法華徑變、華嚴經變、西方淨土變、地獄變等等,幾乎每一部經都有經變故事,有經變圖。
西方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壁畫描繪的都是場面恢宏,色彩絢爛的佛國景象,樓臺殿閣,歌舞昇平,表達了想住淨土世界的美好願望。一般「飛天」和「歌午奏樂人」都出現在「淨土變」壁畫中,也有一部分是作為圖案裝飾繪製的。
「地獄變相圖」是指為勸善懲惡而描繪的各種地獄苦狀的圖相。而「鑊湯地獄」即是以鍋鑊煮沸湯,置罪人于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的地獄。
圖文來源:張守濤書畫
編輯: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