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20220208289mo

[videopress iWNvJtiM]

全國三分之一的鋰電池,都產自這裡。

「高原之城」西寧,通過實施循環、節約、減碳的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獨特的轉型升級路徑。

記者走進青藏高原,探究這座城市「綠色逆襲」的密碼。

bau20220208szcwo

「0.5%」的綠色換裝

數九寒天,北山腳下。110畝的北山林場苗圃基地中,難覓一絲綠意。49歲的林場場長吳忠祥站在成排苗木間,臉被凍得黑紅,邊查苗邊盤算:新的一年裡,哪些苗木可以出圃,移栽上山?

凜冬中,草木蕭瑟,滿目枯黃。西寧,這座寓意「西陲永寧」的千年古城,此時盡顯原始容貌。

地處西陲,緯度偏北,西寧城區平均海拔超過2200米,一年裡有5個月是冬季,乾燥少雨,含氧量僅平原地區70%左右,開水最多燒到90℃。

土黃色,曾是這座城市的主色調。

高原開春晚。再過一個多月,吳忠祥最喜歡的柳樹就會吐芽,意味著西寧的冬天即將過去。

「生長在高原上的柳樹,冬季風雪中隱忍頑強,夏季成蔭時低調垂枝,西寧把柳樹確定為市樹。」吳忠祥說。

2021年,西寧市新增園林綠地面積1194畝,街頭巷尾「冒出」上百處綠化景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過13平方米;完成營造林81.3萬畝,草原生態保護110萬畝,整體森林覆蓋率提高0.5%,達到36.5%。

「別小瞧這0.5%,這些都是在高寒缺氧的貧瘠地塊上種出來、養護活的。」西寧市林草局局長周仁義說。

水土流失,鹽鹼化嚴重,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達到1000毫米。西寧地薄、缺水,更留不住水,長期出現「年年種樹不見樹,次次栽樹老地方」。

為了種樹,西寧人車載肩挑,運土栽苗;在山腳下建泵站,陡坡上鋪管道,林灌系統猶如蜘蛛網遍布山體;無論城區拆除出的空地,還是大片工業規劃用地,都毫不猶豫用來建成綠地花園或生態園林……

西寧城區東西狹長,南北兩山對峙。數代西寧人花了30多年時間,使得南北兩山森林覆蓋率由7.2%提升到79%,完成從缺林少綠到綠水青山的「城市換裝」。在西北地區省會城市,西寧是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項榮譽的唯一獲得者。

綠色,正鋪就這座高原之城的多彩生活,見證高原之城邁向幸福美好的步伐。

bau20220208bygnt

「80%」的減碳答卷

從城區向西30多公里,坐落在西寧甘河工業園區的亞洲矽業多晶矽生產線,技術人員正在緊張點火、調試還原爐等設備。

不久後,這裡出爐的一塊塊多晶矽材料,經過系列工藝處理,再切片、刻蝕、壓印、鍍膜,製成太陽能光伏板,將運至茫茫戈壁灘上疊起「藍色海浪」。

過去一年,西寧市完成工業投資129億元,同比增長54.6%,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500億元;招商引資項目落地37個,總投資383億元,到位資金200多億元,創造新紀錄。

青藏高原上需要建設工廠嗎?會不會破壞生態?

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於此,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全省近90%國土都被劃為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域。

同時,青海地廣人稀,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廣袤戈壁上,光伏、風力可開發量分別達到35億千瓦、7555萬千瓦;大小鹽湖裡,蘊藏著豐富的鈉、鎂、鉀、鋰等資源,其中鋰資源就占我國已探明儲量的一半多……

湟水河穿城,南北川交匯。西寧地處河湟谷地,面積僅占青藏高原的0.39%,但承載著整個高原25%的人口、30%左右的經濟總量。

由於長期發展滯後,產業基礎薄弱,西寧基礎建設、民生改善存在較大投入缺口。西寧市南川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黃曉東直言,大量農牧民進城在西寧定居,不發展產業,哪來那麼多就業崗位?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西寧需要綠色發展,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生態優先,既是約束,也是機遇——

一大批火力發電機組關停退出,帶動光伏、風機等製造材料生產如火如荼。「風光」裝機量攀升,新能源汽車備受青睞,促使鋰電儲能井噴發展。

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裡機器轟鳴,1100台單晶爐正滿負荷生產;比亞迪動力電池新產線正在安裝調試設備,新型刀片電池即將成批出廠。

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連峰冒著寒風,在工地上忙著推進項目建設,「年底二期投產時,西寧高性能碳纖維產能將占全國相關產能的『半壁江山』」。

如今,西寧市多晶矽、鋰電材料、碳纖維三項清潔能源裝備生產材料的產能,分別約占全國的20%、33%、36%。「十四五」期間,西寧市將打造光伏製造、鋰電儲能、新型材料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依託青海水力、太陽能、風力等清潔能源發電占比約90%的突出優勢,西寧以電力消耗為主的傳統高能耗企業,正轉變為低碳排放的綠色產業。

2021年前三季度,西寧全社會能源消耗中約7成是用電。其中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能源消耗超過80%都是清潔綠電。僅此就相比傳統化石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60萬噸。

bau20220208xk5pw

「0」的城市追求

1月23日中午,西寧城東區康西市場。經營蔬菜的個體戶武廣崎拎著一大袋爛葉剩菜,放入統一的收儲點。

這些垃圾和全市每天產生的200餘噸餐廚垃圾一道,彙集到專門處理車間。過去一年,西寧市產生的超過9萬噸餐廚垃圾,集中經過厭氧發酵、固液分離等系列工序處置,產生超過300萬立方米的沼氣,剩餘沼渣用於生產有機肥。

部分沼氣通過生物發電,輸送至青海西礦同鑫化工有限公司。電力又驅動車間成套設備,生產無水氟化氫。這一過程產生的氟石膏,過去被視為廢渣,如今則送到下游,生產水泥。

從剩菜剩葉到沼氣發電,再到化工生產,經過複雜工藝流程「吃干榨凈」,正是西寧推動建設「無廢城市」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無廢城市」試點,西寧市經過兩年多探索,形成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餐廚垃圾、農牧業畜禽糞污等10條綜合利用鏈條,每年資源化利用工業固廢13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3%;餐廚垃圾綜合處置超過95%。

發展滯後、資源匱乏的困境,更在倒逼西寧,將「無廢」拓展到城市建設、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半乾旱地區,西寧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7%,降雨多在夏季,且分布不均,短時間暴雨不時引發局部內澇,加上西寧土質多是濕陷性黃土,吸水就會軟化流動,易引發塌陷或山洪。

「通過探索適用於濕陷性黃土地區的透水磚鋪裝、防滲土工膜等工藝,海綿城市項目區內雨水利用量占城市自來水供應量比重超過2%。」西寧市城建局副局長沙東海說,按照規劃,到2025年西寧市20%的建成區將成為海綿城市,雨水利用率將大幅提升。

陸續在居民小區、機關單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全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居民累計30.4萬戶,達標占比95%;在中小學開展「半份菜、小份菜」勤儉節約活動,從娃娃抓起,從小樹立「綠色節約、減少浪費」意識……

從過去「飛沙走石」的西陲邊鎮,到如今「綠色逆襲」的高原之城,這座城市的未來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