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志平

 

近月來的俄烏局勢牽動全球政治,經濟的神經,影響是無可估計的深遠,而事情還不斷的在擴大,在發展變化中。

翻開舊新聞紀錄,看到2019年的報道,當年英國一電視台採訪了一個香港鬧事的青年,在採訪前,作為熱身,一群黑衣青年看了一次關於烏克蘭2013年的「顏色革命」紀錄片,看罷後,一名女青年感動得聲淚俱下說:「希望香港也可以得到烏克蘭那樣好的結局。」

時光倒流,仔細的綜合整理一下曾經發生過的種種事件,不難發現港、烏兩地的歷史遭遇,何其相似,真是全球化之下的蝴蝶效應嗎?

「烏克蘭那樣好的結局」?

bau2022032526d5n

1990年代,烏克蘭是前蘇聯的一分子,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有三分之二都是極適合發展農業的黑土地,是名副其實的「歐洲糧倉」。境內還探明有80多種礦產,更包括鈾等稀土資源。

烏克蘭南邊界坐擁了黑海的整條北岸線出,不管是造船建艦還是往黑海沿線賣東西,都極其方便。

蘇聯在當地更建起了宇宙研究中心、包括切爾諾貝爾在內的數個大型核電站,部署了數不清的裝甲部隊、軍工廠。蘇聯近一半的核武器,都從這裏指向西方各國。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這里已經從「歐洲糧倉」,變成了「蘇聯鐵拳」,是實力強悍的重工業和軍工業武器生產基地。在歐亞地區12個國家中,當年烏克蘭GDP排在第二位。

1991年底,前蘇聯解體成15個國家,烏克蘭獨立了。分家時,烏克蘭擁有6500輛坦克、1500架飛機、350艘軍艦、7000門火炮、7000輛裝甲車,除此之外,還有60架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巡洋艦、洲際彈道導彈等戰略性大殺器:核彈頭還有1272枚之多,為世界第三大的核武庫。

烏克蘭的寡頭集團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和地理因素。這些寡頭集團按地域劃分主要有: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集團(Donetsk – Lugansk)、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集團(Dnipropetrovsk)、波爾塔集團(Poltava)、基輔集團(Kyiv)

烏克蘭在獨立後推行了大規模私有化改革,形成了寡頭經濟,國家財富主要集中在寡頭手中,導致影子經濟、腐敗等問題。寡頭之一便是1993年時任烏克蘭國家銀行行長的尤先科,亦是10年後「橙色革命」西方勢力的代理人。寡頭政治成為嚴重影響烏克蘭經濟發展的頑疾。

面對着一蹶不振的國家經濟,剛獨立的政府沒法保養維修軍機戰艦大炮,靈機一觸便決定出售家當了。於是,西方軍火商蜂擁而至,拿錢賄賂官員,一場瓜分烏克蘭國有資產的大戲上演了。烏克蘭黑海造船廠當然也把航母當廢鐵賣錢。

最令烏克蘭政府頭疼的是倉庫里本來有的1272枚核彈頭,要維護它們,需要砸進去政府30%的年收入。維持一支核力量使烏克蘭在經濟上不堪重負。

烏克蘭的開國之父、第一位總統克拉夫丘克的一句名言是:我們有核武器,卻沒有控制、測試和再生產的體系和經濟能力,那麼這樣就像拿着手榴彈的猴子。而美、俄出於某種原故的需要,也願意以經濟援助等手段使烏克蘭銷毀境內的核武器。美國等國又分別向烏克蘭提出了書面安全保證:待烏克蘭銷毀核武器後,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布達佩斯備忘錄》簽訂儀式,庫奇馬與葉利欽、克林頓、梅傑

於是烏克蘭在1994年和俄羅斯、美國簽署協議,同意銷毀其境內從蘇聯核武庫中繼承的全部核武器,並隨後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而成為一個無核國。回過頭來看,有人嘆喟:拿着手榴彈的猴子看上去滑稽,但總不會有人去揍手裏有手榴彈的猴子吧!

1994年是烏克蘭自廢武功的一年,而同年遠在東亞這邊廂,亦有人在香港努力的自動廢掉末代港英政府的「武功」(權力)。

英國保守黨在1992年大選中勝出,首相馬卓安便委任他的好友,剛選舉失敗而喪失了在巴斯選區下議院議席的彭定康,成為第28任「港督」,於1992年7月9日上任,直至1997年6月30日,英國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最後一天為止。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唯一不是出身自軍方,「殖民地部」或外交部,而是善弄民意權力政治玩家出身的「港督」。

bau20220325jsim1

末代「港督」彭定康

上任後彭定康馬上找來英國的舊下屬戴彥霖,以及年僅27歲的黎偉略,擔任他的私人政治助理,再配合新聞秘書韓新,和駐香港多年的學者顧汝德,組成又稱「心戰室」的四人幕僚團隊,為最高權力中心,把輔助「港督」施政多年的殖民地事務諮詢組織行政局(現稱行政會議)架空,視作花瓶、橡皮圖章,束之高閣,廢掉武功。

彭定康在1993年終止了由「總督」出任立法局主席,並廢除了副主席和政府的官員當然議員席位,改由立法局議員互選產生主席。把政府(行政部門)在立法局的議席權力和直接影響減到最低。

彭定康亦仿效了英國國會每年度開幕大典上的英女王致辭,每年10月親赴立法局宣讀施政報告,簡述港英政府在未來一年的施政方針。立法局的尊貴議員也仿效英國紳士的作風,向「港督」的施政報告動議致謝。彭更仿效英國國會的首相問答,在香港首創立法局答問大會和市民答問大會,親身接受議員和香港人質詢,以突出所謂「親民」的一面。而這些安排從此之後,亦成為立法局的殖民管治「傳統」,回歸後至今未變!

彭定康上任後三個月,1992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政治改革藍圖,除了要「行政立法兩局分家」,還改變立法局選舉制度,取消所有委任議席,並新增九個功能組別議席(新九組),使全港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變相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改變了香港政制發展方向。雖然中方嚴詞斥責彭違反了英國在《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違反基本法銜接的原則,以及違反中英兩國政府以七封書函達成的協議(「三違反」),而彭亦被冠以「千古罪人」之名號,但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立法局通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其後中方決定終止「直通車」,並另組「臨時立法會」。

英國深植政治代理人

有趣的是,在2010年進行的2012年香港特區政治制度改革討論中,民主黨建議把新增的五個功能界別議席由全港未屬其他功能界別的選民「一人一票」選出,變為「一人兩票」。將彭定康1994年的政改方案,重新包裝,借屍還魂,回歸後在2010年重新通過落地。

bau20220325bbjtc

彭定康更把港英政府的多種政策功能和社會管理權力,下放分散到社會的各非政府組織里,更成立加持各種以監察政府為名的民間機構,特別是新聞傳播媒體。黎智英亦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於1995年成立《蘋果日報》的。彭定康又無視當時社會現實情況擬大幅提高社福開支,時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陳佐洱在1995年抨擊他這樣做會使福利開支過高,最終會使香港「車毀人亡」。現在香港市民知道了,陳佐洱說的真是警世良言!

1994年的烏克蘭,為了皇帝的新衣而自毀武器,以至日後苦無自衛能力,背後就是誤信了歐美的唬弄,上了世紀的大當,為今日的境況埋下伏筆。

香港也是被英國政客以民主之名散掉政府管治權力,自削武功,背後就是為了在回歸後實現削弱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目的。1994年,東方西方兩邊的戲台已開始搭建起來了,跟着下來就是培養角色演員和代理人;十數年過去,烏克蘭的「蝴蝶」,也飛到了香港特區里來了!

【作者何志平係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來源:大公報

編輯:許可

審校: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