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雍年記》三十九:差序格局

2022 年 04 月 24 日   閱讀量:13.86萬+

文 | 張達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七日:野蠻的驕傲

今年,四姐在家修磚房,上午便去幫忙,鋪第一層,所謂“現澆”,攪拌水泥沙,用膠桶提泥沙,滿身汗水,不慎弄傷右手拇指,脫了一塊皮,被泥水刺激,有些痛,清洗後,才輕微一些。早上八點左右開始,一直忙碌到十一點,三個小時的苦力,有種耕田種地的負重與收穫,也再次感受到以血緣、家庭、氏族為基點與紐帶的力量與情感。

拓展而言,整個村子的人本是一家人,聚族而居,非血緣關係的親屬,便是深情厚誼的朋友,六七千人互相沾親帶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誰家修房子,大家主動、自覺幫忙,不計報酬地出工、出力與出錢,所以,比較窮困的人家,就算是背馱肩挑,也能修成兩三層的樓房,稍微富有(有錢又有勞動力)的人家,就可以修四五層——高雍寨是貧困村,山高路遠,怎麼修了那麼多的四五層的樓房呢?

四姐之前的木房子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中國社會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親屬關係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而以“已”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就是“差序格局”。

費先生從松散、自私等消極與否定的角度進行論述,認為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係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路。因之,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看到這種“差序格局”的漸行漸遠、人情泠暖之餘,也應當明白,在傳統社會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

自然,費先生只看到了單個圓圈的波紋,沒有看見眾多圓圈的波紋交織、匯合與滾動,所形成的廣闊而洶湧的波瀾——這種“互助”的同心圓有時類似核聚變,那個“差序格局”的“中心”,一塊石頭丟進水中所發動的波紋,一圈圈往外擴展,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從自家的父母兄弟出發,擴充到血緣關係的族群,從血緣到地緣,乃至陌生人社會,就算是拐彎抹角也都沾親帶故,親疏有別,秩序井然,一圈圈往外套,形成“有機的團結”,環環相扣的連環套。

於是,天下一家親,四海之內皆兄弟,從近而遠、由裏而外發射出巨大的能量,正是“人情社會”的天然和睦的親切感、團結的凝聚力,高雍寨的人常說的“以心意為重”“以心意為好”,常常是歷史發展的潤滑劑,避免暴力、減少邪惡的調節器,一種堅不可摧的歷史認同、實踐協作與情感基礎。

這也是李澤厚先生說的“情本體”。制度(政治、經濟)的工具理性(本體)若鄙薄與無視“情本體”的人間溫暖(孝敬、純樸與真誠等),將會是機械與形式主義的盛行,人情冷漠、父子成仇,甚至認賊作父,為非作歹,草菅人命。這是李先生歷史本體論的哲學沃土。所以,需要“合情合理”。

而最大的“情”便是“親情”,仿若基石,夯實的是血緣關係的家庭之情、宗族之情,並以此同心圓為擴展,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推演至鄰里之情、邦國之情,乃至天下之情,以構建一套完整的家國情懷(秩序),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bauteghtqh

四姐也修了三層樓的磚房

——這也是新儒家拼命呼籲的地方,注重親情,相親相愛,宣導孝順之德(溫良恭儉讓),培育仁愛之心(仁義禮智信),以復興儒家思想。

這內在的血緣基因與情感溫暖,以同心圓的凝聚力,滋養外在的生存與發展,“有機的團結”,曾被看做封建餘孽,是唾棄的殘渣,卻正是鄉村的富有,野蠻的驕傲。對於新時代的高雍寨來說,也是好的軟實力。

【作者】:張達,記者、讀者、作者。


編輯:楓筠